“半冲水”式厕所

4.“半冲水”式厕所

《礼记·郊特牲》云:“家主中霤而国主社。”[49]“中霤”即“中溜”,是后来建筑上所谓纳气聚财的“明堂”,但它最初却是厕之空间所在地,即漏井,或称井漏、井匽。

《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50]《释名·释宫室》亦云:“溜(霤),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51]《说文解字》云:“霤,屋水流也。”[52]段玉裁注云:“古者0穴,后室之霤,当今之栋下,直室之中。”[53]可见“中霤”源于氏族时期的穴居生活,头顶“开窗”,地面屋之中央便受光明和水潦,如前面所说的北方先民围“厕”而居的情况。

《周礼·天官·宫人》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供)王之沐浴。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供)炉炭,凡劳事[54]。四方之舍事亦如之。”郑玄注云:“井,漏井,所以受水潦。蠲犹洁也。《诗》云:‘吉蠲为饎。’郑司农云:‘匽,路厕也。’玄谓匽猪,谓霤下之池,受蓄水而流之者。”疏云:“谓于宫中为漏井,以受秽。又为匽猪,使四边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洁,又去其恶臭之物。”[55]据郑玄之注,周代的宫中厕所,厕上有漏井,厕下有霤下之池。

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八“厕溷 便旋”中对此解说:“此等排秽之法,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漏井者,即上面受秽之管也;水潦者,溲溺也,言为井以受溲溺之秽而漏之于下也。猪者,蓄水,郑谓匽猪为溜下之池者,即上漏井之秽落于池中也。受蓄水而流之者,即便旋已,放蓄水荡秽使流出也。其用意纯与今之洋茅厕相同。”[56]此说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井”可能为“并”字之误,而“并”通“屏”,指宫中路旁隐蔽处所设的厕所。“并”韵属阳部,“屏”作为厕所讲韵属耕部,阳部和耕部有合韵的可能。不仅二字韵部相近,且它们的声母又都是并母。一般通转的情况,声母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因韵临近,更有这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井”很可能为“并”,即“屏”。

又《集韵·径韵》记载:“屏……偃侧。”[57]屏、偃二字,同义连文。“偃”即厕所。“匽”同“偃”,《汉书·王吉传》记载:“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唐颜师古注:“匽与偃同,言遇疾风则偃靡也。”[58]《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云:“海内安宁,兴文匽武。”颜师古注:“匽,古偃字。”[59]“匽”与“偃”是古今字。在《战国策》里面恰出现了“屏匽”一词,指厕所。如《战国策·燕策二》云:“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展其臂,弹其鼻。”[60]

由上可知,“井匽”其实就是“屏偃”,即厕所。所谓漏井,不过就是今中国农村还残留之坑厕。流沙河说:“漏即溜,井即阱,流坑也。堰(偃),溲堰(偃),尿池也。”[61]有一定道理。这里与《左传·成公十年》所载晋侯之厕相比,只是多了较为安全的蹲坑和受秽之管道罢了,最后的污秽都会流入蓄粪大池。

因此,周代的厕所,是冲水而蓄积,最多只能叫作“半冲水式”厕所,与今之洋厕不同。大小便后,用水冲洗厕坑,污秽便顺着坑道或管道流入蓄粪大池。东汉将军墓东室东北角的冲水厕所构造也与此相似。这些厕所并不以积累粪肥为主要目的,而是主要保障帝王贵族生活环境干净舒畅。他们的立场与庄稼人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半冲水式”厕所并没有迅速发展为“冲水式”厕所。它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和脱离贮藏式厕所的氛围,真正的“冲水式”厕所有待于生产关系的转变,以及相伴而生的下水道问题的普遍解决。

尽管“井”本来就是“屏”,但在民俗中长期用“井”代“屏”,很可能正反映了人们在思维观念上将井和厕视为同位。二者均是在地下挖坑,在神话中往往表示同类意象,比如都沟通地下幽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