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仙姑问答》

2.《仙姑问答》

《苏轼全集校注》认为《仙姑问答》[85]是元丰五年(1082)作于黄州[86],笔者认为正确,从之。笔者还认为此作应稍晚于《子姑神记》,故补于此,理由如下:

(一)《子姑神记》一开始有“元丰三年正月朔日,予始去京师,来黄州”这样的贬谪背景交代,而《仙姑问答》无,可知《子姑神记》更早。

(二)《子姑神记》说到苏轼初来黄州的第二年,有紫姑神降于郭氏之第,她因未见苏轼而表示遗憾,“苏公将至,而吾不及见也”,又在第二年的正月才得见,这说明《子姑神记》写的是苏轼第一次见黄州紫姑。

(三)二文均有对紫姑身世的介绍。《子姑神记》记录紫姑生平较详,《仙姑问答》更详,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如紫姑父为廛民、在李志处修学、博通《九经》、嫁与伶人、良人遭囹圄等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苏轼在完成《子姑神记》以后,获得了更多信息之后写作而成的,故《仙姑问答》应晚于《子姑神记》。

(四)《仙姑问答》云“欲求其事为作传”,显然是对《子姑神记》“粗为录之”的进一步细化,也是对《子姑神记》“公文名于天下,何惜方寸之纸,不使世人知有妾乎”的真正回应,由此可知,《仙姑问答》更晚,且时间差距不大。

(五)《仙姑问答》一开始就说“仆尝问三姑是神耶仙耶”,说明这是对曾经发生的一次问答的回忆性记录,即《子姑神记》所载的发生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的那次“迎紫姑”。

(六)《仙姑问答》所云“又问名甚?三姑云:‘见有一所主,不敢言其名。’”,即是《子姑神记》所言“其怨深矣,而终不指言刺史之姓名,似有礼者”。二者所指相同,隐约透露出是对同一次迎神内容的记载。如此,二作写作时间不会相差太大。

除此之外,二作内容在诸多方面亦有类同,见下表。

表4-2 《子姑神记》与《仙姑问答》类同处

0
0

由以上12条类同项,我们有理由认为《仙姑问答》是在《子姑神记》基础上的进一步创作。后作除了将紫姑的身世做了进一步渲染外,用了更多笔墨来突出紫姑的妙理禅机、才华横溢。所以,如果说《子姑神记》的主题侧重于作者对民俗事项的尊重、对紫姑命运的同情,那么,《仙姑问答》则是将这种同情深化,转移为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咀嚼和咏叹,并自觉用佛理来进行开解释怀,显然有一个递进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