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净头的功德

4. 净头的功德

① 打扫的功德

佛教原始经典就记载打扫具有无上功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云:“尔时世尊意欲令彼乐福众生,于胜田中植净业故,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乾连、大迦摄波、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遍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苾刍:‘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139]打扫具有“五胜利”,不仅可以让自己、他人内心清净,让天人欢喜,还是在培植正业正根,死后可以成为天人。对于信徒来讲,利益是很深厚的。

东晋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记载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140]《四分律》所载亦同。这里是从反面说,扫地虽是成就大功德的事,但是如果做不好,反作用也大,所以对待此事应严肃、恭敬、一丝不苟。

又,《缁门警训》记载《杭州净慈寺守一法真禅师扫地回向文》云:“以此扫地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色尘清净,尘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又愿一世界清净,乃至尽法界虚空界皆悉清净,同诸如来光严住持,圆觉伽蓝清净觉地,永断习气净秽二边,凡圣垢染一尘不立,如是愿清净智亦复清净。”[141]此回向文,表达的是通过扫地达到“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的清净。

② 扫厕的功德

据佛教清规,打扫厕所可以消灾免过、色身康泰、福慧增长。《禅苑清规》云:“净头者,行人之所甚难,当人之所甚恶,可谓无罪不灭,无病不愈,无福不生。”[142]《禅林备用清规》亦云:“净头之职……触边明净,道业圆成。”[143]可见,佛教教义是以“功德”来劝诫人打扫厕所的。

反之,如果某人福田薄、功德少,甚至有错犯罪,做净头或杂务就是最佳的消错灭罪良方。如“福严置和尚,东川人。初游方,见真如和尚发明正见。在沩山知客寮立僧。因语言过失,乞退作园头,以赎其罪。真如云:‘汝福薄,事园供众乃所宜也。’终二年求替,辞真如,要参真净五祖去”[144]。福严置和尚因对僧人有“语言过失”,所以乞做“园头”赎罪,培植福田。

又《释氏要览》引《十诵律》云:“瓶沙王见大迦叶自蹋泥修屋。王于后捕得五百贼人。王问:‘汝能供给比丘,当赦汝命。’皆愿。王遂遣往祇园。充净人谓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故名净人。”[145]贼人供给比丘充净人就可以赎罪保命,可见做净人的功德。净人除了负责净头的工作外,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为众僧给侍及担任浴室行者。

③ 建厕、治厕、如厕是佛教修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建厕、治厕的要求,佛教律法也有相当程序化的规定。《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记载了修治厕所的详细规定,尤其要讲究设置方位、禁忌(不得在东在北)、因地制宜(地势高低、开风道)、器物规制(应作两孔三孔,孔广一不舒手、长一肘半等)、重视隔离(安厕篦)等。关于如厕,此律典又载佛言:“上厕法应如是知,云何如是知?不得临急已然后上厕,应当如觉欲行便往。往时不得默然入,应弹指。若内有人,亦应逆弹指。若大急者,应背蹲先人,应相容处,不得未至便高举衣来,当随下随褰。不得着僧卧具上厕,不得厕上嚼齿木,覆头覆右肩,应当偏袒。不得在中诵经、禅定、不净观及以睡眠,令妨余人。起时不得高举衣起去,应随下随起。”[146]可谓琐细之至。

随着律典的逐渐完善,有关治厕和如厕的规定愈加细致烦琐。就如厕而言,又特别注重如厕的礼仪规范和便后的清洁工作。这些轨范一直在汉传佛教中延续。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所载:“欲上东司,应须预往,勿致临时内逼仓卒。乃叠袈裟安寮中案上或净竿上,问讯而去。即先披挂子,然后左臂搭净巾,不得由尊殿经过。于东司近外净竿上安挂子手巾讫,卷裙叠偏衫,搭东司前竿上。仍置偏衫于裙上,以腰绦系之,一以记号,二恐堕地。右手瓶诣厕,弃鞋亦须齐整。轻手掩门,低手放瓶。临厕弹指三下,以警噉粪之鬼。不得涕唾狼籍,努气作声,厕筹划地,隔门壁共人语笑。洗净之法,冷水为上,如用热汤引生肠风。右手提瓶,左手用水(仍护第一第二指),不得撒水污地及槽唇左右。用筹不得过一茎(有人用筹讫,自洗而出)。洗手先灰,次土,至后架用皂荚澡豆并洗至肘前。盥嗽讫(准律须嚼杨枝),还至本处,收挂子净巾,问讯袈裟披之。准律,若不洗净不得坐僧床及礼三宝,亦不得受人礼拜……”[147]

为何如此重视建厕、治厕和如厕威仪?因为这是佛教修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提婆所译的《增一阿含经》卷十说:“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昼夜得安稳,其福不可计。”[148]南朝宋释僧伽跋摩所译的《分别业报略经》说造厕的功德是“……后无便利患。身心常清静,见者无不欢。缘是离诸垢,究竟获大安”[149]。北宋道诚所撰《释氏要览》引《虚空藏经》说:“若忏罪人,治厕八百日能灭罪咎。”[150]宋代延寿所述《万善同归集》引西晋法立与法炬共译的《福田经》说,佛告诉天帝和大众,因为他前世在道旁安设了圊厕,“缘此功德,世世清净。累劫行道,秽染不污。金色晃昱,尘垢不着。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151]。也正是因为此功德,《诸经要集》引《大悲经》说,凡佛陀所过之处,“一切丘陵坑坎,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除,平生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152]。所以佛教修持者努力求“净”,向往、追求佛陀的境界。

④ “除秽”即“得净”

如上各种经典、律法的规定,不过是希望学人通过这些轨范培养学佛的勇猛精进,思维佛教义理的了了分明,破除颠倒世界的见闻觉知,最后寻觅到“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的真实菩提心。既然是“遍一切处”,自然包括厕所。所以,越是在“不净”的地方,越是能涤除“不净”,越是能真正实现“遍一切处”的“净”。可以说,禅学精髓乃至整个佛教,始终暗含着一条由“不净”到“求净”、“除秽”即“得净”的追寻路线。坐禅的五大法门之一,就是观不净,即观察不洁净的事物,静思其变化因由,以抑制内心欲望的扩张。这里的“秽”“不净”,当然不止于事物表象的污秽肮脏,而更有精神世界的尘垢染着。因此,往往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去破除。

如佛典记载出家人要穿粪扫衣。何谓粪扫衣?《大宝积经》卷二云:“粪扫衣者,多闻知足上行比丘常服衣也。此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轻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濯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153]《四分律》说到其种类有十种:“牛嚼衣、鼠啮衣、火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若鸟衔风吹离处者冢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是谓十种粪扫衣。”[154]穿这种衣服有十种利益(功德):“一、惭愧。二、障寒热毒虫。三、表示沙门仪法。四、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五、厌离心者染衣非贪好。六、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七、由着法衣有恶易见。八、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随八胜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于须臾间。”[155]此外,《佛祖统纪》《十二头陀经》等,还记载了破除一切骄慢、散乱和烦恼的方法是“乞食法”。[156]

由上可知,穿粪扫衣具有“十种利益”与打扫具有“五胜利”、持净“无罪不灭,无病不愈,无福不生”一样,其内在的佛教义理都是相通的。既然日用就是修行,那么扫厕、修厕、治厕、如厕都关联着佛教修持,暗含着禅宗精义中破除五阴的努力。只有破除了五阴,才能破除我执,最终获得解脱道或佛菩提道,如此种种正是“净头传统”绵延不绝的重要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