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重显说”
“雪窦重显说”是指“雪隐”源于宋代高僧雪窦重显在灵隐寺做净头的事。虽然“雪窦重显说”占绝对优势,但历来对此说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仅仅停留于感觉层面,而无人疏通、论证。要论证“雪窦重显说”,至少需要确立“雪隐”“净头”“雪窦重显”“灵隐寺”这四个要素的关系。下面,笔者从雪窦重显的生平传记开始探究。
① 宋:雪窦重显—灵隐寺
据语录所附塔铭,雪窦重显在遂州(四川)出生,受戒后南游,在随州(湖北)智门光祚那里顿悟。塔铭并没有记载雪窦重显曾住灵隐寺,只说他“南游杭州”,十分模糊。在雪窦重显的生平中,灵隐寺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宋代觉范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显与学士曾公会厚善,相值淮上。问显何之。曰:“将游钱塘,绝西兴,登天台雁荡。”曾公曰:“灵隐天下胜处,珊禅师吾故人。”以书荐显。显至灵隐,三年,陆沈众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访显于灵隐,无识之者。时堂中僧千余。使吏检床历,物色求之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显袖纳之曰:“公意勤,然行脚人非督邮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7]
雪窦重显受曾会举荐到灵隐寺,按理说可以谋得一个好职务,但他并没有递交推荐信,而是隐姓埋名,混迹于僧众之中长达三年。后来好友曾会奉使浙西,访重显于灵隐寺。问于群僧,都不认识重显,最后至禅堂检床历始知。曾会问起推荐信的事,重显便从袖中掏出还未拆封的信件交还于他并说:我是行脚僧人,并非是你的邮差啊!曾会听罢会意大笑。重显一时名噪,珊禅师因此也特别器重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说了“显至灵隐,三年,陆沈众中”,丝毫没有提及他做净头的事。
② 元:雪窦重显—净头—(灵隐寺)
在管见的范围内,可知雪窦重显做净头的故事出现在元代,首见于元代弋咸所编的《禅林备用清规》(延祐四年,即1317年刊跋)卷七:
净头之职,果自因生。每朝扫地,装香及时,剔灯点烛,换筹洗厕,出桶拖鞋,手巾干净。……雪豆(窦)在灵隐,牧庵、妙喜宝峰会中,皆服勤斯务矣。[8]
此外,几乎同时代的月江正印在其语录里的《振寮元持净求警策偈》中也描绘并赞叹了雪窦重显持净日行三昧之风。偈云:“执持粪器,着敝垢衣,入净入秽,入水入泥。日用常行三昧,发挥古德风规。……生扫帚,破粪箕,得便宜是落便宜。这般标致谁相似?灵鹫山中有隐之。”[9]“隐之”,即雪窦重显。他俗姓李,字隐之。
稍后,渡日的竺仙梵仙在其语录里的《竺仙和尚住金宝山净智禅寺语录》中,也明确指出了雪窦重显曾在灵隐寺做过净头。注意,这里不仅说到他做过净头,而且点明是在灵隐寺,且竺仙还说他亲眼看到净头寮的匾额名是“雪隐”二字。[10]
值得深思的是,如果雪窦重显真的曾在灵隐寺做过三年净头,这样的佳话不被记载在宋代的文献中是不正常的。从很多征兆来看,这一说法很可能是随着雪窦重显在元代声望的提高,而被元人附加上去的。
③ 元:净头—雪隐—(雪窦重显?)
检阅文献,“雪隐”一词首见于月江正印语录中收录的《赠省净头》偈中,而此条材料历来为学人所忽略,现录如下:
拟续当年雪隐弦,行菩萨行更加鞭。
蓦然自屎不觉臭,插翅蒲鞋飞上天。[11]
经考证,此偈所作时间是元贞元年(1295)到至治三年(1323)之间。这是月江正印赠给一个叫“省”的净头的偈,以此来激励他。
遥想“当年”,鼓励“续弦”,月江正印对“雪隐”一词的含义虽未解释,但意会全出。有一种禅林“默认”之感,似乎是无须解释的专业“行话”。根据文意,可知这里的“雪隐”确实与净头工作相关。此偈虽未道出与“雪隐”最初相关的僧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僧是早于省净头的,否则省净头也就无法续其弦了。从《月江正印语录》中所录偈颂整体来看,除了祖师颂外,大多都是赠给他同时代人的,所以省净头也多半是月江正印时代的人,此偈很可能是月江正印赠给省净头的开悟法语,以示勉励或共修。
到此可知,“雪隐”一词一开始就与“净头”有关,但这里并没有提到雪窦重显。虽然如此,在同一语录中的《振寮元持净求警策偈》,生动描绘并赞叹了雪窦重显持净日行三昧之风。此外,月江正印在其语录中还频繁提及“雪窦”(均指雪窦重显),共计129次。又另有九次提到云门“干屎橛”[12],对于在寻常家务中悟佛法三昧的宗门风范极为推崇。摈弃思考,打破俗圣。以污秽之物代指清净之物,以低俗之体注释高妙之体,正是云门宗风。[13]
还有,根据下面的论述可知,稍晚于月江正印的竺仙梵仙在其语录中说到,他曾亲见灵隐净寺中净头寮匾额名为“雪隐”。竺仙梵仙稍晚生于月江正印,但却先其而逝,月江正印会不会也看到了灵隐寺中净头寮上的匾额名,并将其书写在《赠省净头》偈中呢?
如上推测,虽不能最终确定,但是有一种很大的可能,那便是“雪隐”一开始就极有可能关联着雪窦重显持净事。
④ 元:雪窦重显—净头—雪隐—灵隐寺
上面所说只是可能。“雪隐”和雪窦重显关系从文献上的真正确立,是在竺仙梵仙的《竺仙和尚住金宝山净智禅寺语录》中。语录中说,当时整个禅宗界都对雪窦重显的《祖英集》评价极高,无人不读。
山僧少年时,每见人诵《祖英集》。自亦观其语句,雄伟超拔,亦慕敬之。乃想其人物必英姿气慨,方颐大耳,巍巍不可近者。及游雪窦,观众寮前石碑所镌顶相,大不相似心中所想者,如绝无福之人,而有大福。……其大福从何而来?他昔在灵隐做净头,今灵隐净头寮名曰“雪隐”,即今圆觉净头寮二草字即是。不知何人好事者模来。……今禅和子稍有智识者,那(哪)个不看《祖英集》?凡做长老说禅者,若曰不识雪窦语,亦是好笑。[14]
这段记载,从探寻语源的角度,可以关注几点:
a. 竺仙梵仙第一次明确了“雪窦重显说”:“雪隐”源于宋代高僧雪窦重显在灵隐寺做净头的事。在这里,雪隐、净头、雪窦重显、灵隐寺四者具备。
b. 由“今”字可知,灵隐寺、圆觉寺净头寮名为“雪隐”,并非是雪窦重显时代的事情,而是在竺仙梵仙时代。据考,竺仙梵仙曾居灵隐寺,并在那里受具足戒,对灵隐寺颇为了解,故其说可信。
c. “雪隐”二字的真正源头和含义在竺仙梵仙看来已是个谜,但“雪隐”的称谓彼时确实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应该是先有“雪隐”的久远说法,再有净头寮匾额的名字“雪隐”。由此可确定,“雪隐”的语源不会是来自净头寮匾额名。
此外,竺仙梵仙在文中还杜撰了一条雪窦重显洗厕筹的事情。此条记录他处不载,《禅林象器笺》引述竺仙之语时亦不载此条。据宋代马令所撰《南唐书·浮屠传》,此为后主与小周后事[15]。竺仙这里很可能是“张冠李戴”了,或者为了渲染雪窦重显,崇增其事。同时,据此段也可知,此时雪窦重显在中日禅林的地位已不可撼动。作为由中国渡日的禅僧,竺仙梵仙在谈到“雪隐”一词时,援引雪窦重显加以说明,似乎就更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