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厕所形制:人厕与猪圈合一

2. 普遍厕所形制:人厕与猪圈合一

随着汉源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和4·20雅安地震重建以后,农村新建房屋均为西式,传统厕所也悄然变成现代卫生间,抽水马桶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传统的高圈、地圈,家家户户依然保留。

所谓高圈,是于地面挖一大坑,作为储粪池,在上面搭建猪圈,其地板和围栏皆由木材或石板建成。猪的屎尿可通过木材、石材的天然缝隙落到储粪池。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改为土墙、砖墙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圈内地面也多为水泥面,墙角留一粪洞(图7-2右),便于将猪粪推到储粪池。但在笔者考察的汉源农村,原始木材、石材建筑的猪圈还比较常见。猪栏前面或旁边留有一两个蹲坑,便于人如厕。所谓地圈,是于地面上直接搭建围栏或房屋,下无储粪池,也无厕坑。

选择高圈还是地圈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地势、功能需求和成本预算。地势上,一般地圈建于平地,高圈建于坡地,但也不可一概而论,高圈在平地和低山也屡屡可见。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区,大多都是高圈。功能上,高圈功能更多,有厕坑,有储粪池,便于收集、处理粪肥,也方便制造沼气。三头猪产生的粪便所制成的沼气,足供一家五口使用。这对广大农民来说,可谓一举多得。但高圈也有局限,高圈有承重和规模的限制,不适合养大型或大量牲畜。所以养牛羊以及大规模养猪都会选择地圈。成本上,显然高圈挖坑、搭建所费工程量更大。总的来说,汉源地区高圈和地圈各有优劣、并行不悖。

汉源农民贫富差距较大,有的农民非常富有。他们有钱后首先修房,新建房屋都有新式马桶,但是家家户户又都离不开茅厕。洪福村万启松老人家里就有三个厕所,两个高圈(图7-2)、一个现代化卫生间。据他介绍,老百姓对传统茅厕的难以割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养猪的需要。除了专业养“经济猪”外,养“过年猪”[10]仍是汉源重要风俗。二是收集粪肥的需要。虽然新式肥料已经普及,但人畜粪肥仍是有益补充,且是生态肥料的唯一选择,甚至成为有机蔬菜的广告宣传点。三是制作沼气的需要。汉源目前还未通天然气,主要的能源为沼气和电。四是使用厕所的需要。虽然有了新式抽水马桶,但是农家生活仍离不开传统茅厕。万启松说:“逢年过节,农家乡亲朋友多,现代化的抽水马桶供不应求,而且大家感觉拘束,都喜欢上茅厕。”

0

图7-2 万启松老人家的两个高圈

左图:人厕与杂物间

①厕坑②盖厕板③杂物、农具④淘粪坑⑤盖坑板⑥储粪池⑦菜园

右图:人厕、猪圈与杂物间

①厕坑(无盖)②猪圈门③猪槽④杂物⑤粪洞⑥淘粪坑⑦厕门

除了这种较为常见高圈和地圈,吊脚楼的厕所和猪圈也值得注意。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原始吊脚楼的屋基一律用圆木或砌石柱支撑,在上面搭棚建房,楼上供人居住,下面直接挖坑圈养猪牛羊,这样牲畜圈又是厕所。居住在吊脚楼上的人,在楼板上留个洞口,人的大便可以直接从洞口掉到猪圈,这个洞口平时都用遮板盖住。现在改进后,往往以土墙或砖墙代替,也不在楼板上留粪洞,而是搭建楼梯,或者从堂屋绕道下楼到厕所如厕,人厕、高圈和地圈并存(图7-3)。5·12和4·20之后,这种吊脚楼已极为罕见。

综上所述,汉源的“茅厕”都是人厕和猪圈合一的形制。其产生一方面是为了节省猪食,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收集粪肥,所以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国人来说,“猪”与“厕”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1]由于人厕与猪圈相连,所以二者在老百姓观念中往往是同位关系,民俗观念上也往往水乳交融,从而形成了厕神、猪神、圈神三位一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