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厕神乌刍沙摩明王
乌刍沙摩明王,梵名“ucchusma”,音译另有“乌枢瑟摩”“乌枢瑟么”“乌枢沙么”等,又叫“火头明王”“北方金刚夜叉明王”“不净洁金刚”“除秽忿怒尊”“毗耶夜伽”“火神阿古尼”“火头金刚”“火大圆通”“大权神王”“不坏金刚”“秽迹金刚”“除秽金刚”“金刚夜叉”“金刚药叉”“金刚啖食”“金刚焰口明王”“大黑明王”等等。意译为秽迹、秽积或不净洁等。“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变化身。“明”的意思是光明,尤其突出智慧的光明。佛教认为,乌刍沙摩具有深净大悲、不避秽触、消除分别妄见、摧毁魔障、转“不净”为“净”之大威德。
《楞严经》有载:“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167]乌刍沙摩性本多淫,后受释迦牟尼教化,认识到多淫如猛火聚而自焚的道理而最终修成阿罗汉,誓愿以大威光烧尽众生不净贪欲之心。其形象呈愤怒相,从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执剑,下手持罥索,左手持棒,下手持三股叉,所有器杖皆起火焰。(见图5-5)有的地方塑像为一面二臂,戴骷髅冠,怒发上冲如火焰。赤身,两手执独股金刚杵,四肢毒蛇盘绕。[168]

图5-5 乌刍沙摩明王像
第一幅图为北魏时期麦积山第78窟火头明王及供养人等像;第二幅为南宋大佛湾第22号龛大火头明王;第三幅图为南宋大佛湾第22号龛大秽迹金刚明王。以上诸明王在佛教经典中,实际上为乌刍沙摩明王之不同称谓
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印度信仰也随之传入。乌刍沙摩明王最著名的故事应属“尽食粪城”。综合很多经典讲述的内容,大体如此:修罗和梵天帝释斗战时,修罗向不动明王求援。帝释认为明王嫌臭气,故以粪筑城。结果明王不忌,且速食粪城。从此以后,不动明王化身之乌刍沙摩明王作为厕神被崇拜。不动明王以愤怒之相将恶魔扫到火焰里,是用火净烧粪的厕所之神,尤被禅家所尊信。
又说,乌刍沙摩明王(不坏金刚)为如来左心所化,具有化不净为净的大威力,于如来灭后救度众生,方法主要是诵咒。如唐北天竺国三藏沙门阿质达霰译《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记载如来临入涅槃时,无量百千万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供养他,并“啼泣向佛,四面哽咽,悲恼而住”,只有螺髻梵王此时正“将诸天女,依于四面围绕而坐。前后天女千万亿众,共相娱乐。闻如来入般涅槃而不来觐省”。众人认为螺髻梵王有我慢之心,前去捉拿,“乃见种种不净而为城堑”,皆犯咒而死。这时如来“即以大遍知神力,随左心化出不坏金刚,即于众中从座而起”说:“我有大神咒能取彼梵王。”于是在“大众之中显大神通,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天宫龙宫诸鬼神宫皆悉崩摧。即自腾身至梵王所,以指指之,其彼丑秽物变为大地”。终以金刚不坏之力,取彼梵王至如来所,众人皆赞叹,随后不坏金刚发誓愿:“若有世间众生,被诸天恶魔一切外道所恼乱者,但诵我咒十万遍,我自现身令一切有情随意满足,永离贫穷,常令安乐。其咒如是:先发此大愿,南无我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如来灭后受持此咒。誓度群生,令佛法不灭,久住于世。”[169]
实际上,螺髻梵王和乌刍沙摩明王(不坏金刚)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在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记载,当舍利弗抱怨国土不净说“我见此中亦有杂糅,其大陆地则有黑山石沙秽恶充满”时,螺髻梵王劝说他“贤者以闻杂恶之意,不猗净慧视佛国耳。当如菩萨等意清净,倚佛智慧,是以见佛国皆清净”。[170]又如,《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序》又说大权神王(不坏金刚、乌刍沙摩明王)降伏螺髻梵王后,“划四大宝印书、四十二灵符指结、五印契悉皆付与。螺髻梵王受持奉行。尔时化佛与螺髻梵王摩顶授记,号清净光明如来。已于是化王复隐入本王身中。本王紫金光聚隐入金棺”[171]。可见,螺髻梵王经由乌刍沙摩明王摄受,完全接受了“秽迹金刚法”。此处螺髻梵王就是乌刍沙摩明王(不坏金刚)的代言,就是佛陀化现的法身大士“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172],由此来示现色究竟和小乘偏见:“百二十恶转为功德果,八万四千转为光明相。皆汝心造非从外处来,青天无物黑云鼓扇起。”[173]
禅宗寺院七堂伽蓝中,每一处都有特定的佛像被供奉。据《五山十刹图》,僧堂有文殊菩萨,众寮有观音大士,佛殿有三世如来,库院有韦陀尊天,浴室有跋陀婆罗菩萨像。这里虽没有记载东司供奉的佛像,但有“牌”。上面写着使用东司时的注意事项,并附入厕、洗净、净手、净身、去秽的真言:“佛制,以右手提净桶,入厕鸣指三下,以警噉粪鬼,庶令便利不污鬼面,免生魔障。”虽未说到乌刍沙摩明王,但有去秽真言遗存。此去秽真言最初应为大神咒。
据考,将乌刍沙摩明王和禅寺之厕关联起来的经典是唐代高僧善无畏译的《苏悉地羯罗经》,其卷二引《供养次第法品十八》云:“若于秽处不净等处,缘事须往,先诵乌枢涩摩真言作印。印其五处,任意而往。仍须常诵其真言,不得废忘。”[174]唐代以后,中国民间的确存在过乌刍沙摩明王信仰,不过很快就被民间本来的巫教、道教及原始厕神信仰所吸收、融摄甚至改造、摈弃。
与此不同,乌刍沙摩明王的“除秽”功能与日本原始神道的“除秽”观念却一拍即合,遂能大行其道。在日本寺庙的禅寺中,大多供奉着此尊。如在日本长野县,厕所里的墙壁上就常挂着木牌,上面刻画着乌刍沙摩明王的神像。日本酬恩庵(即一休寺)的守厕神也是乌刍沙摩明王。日本镰仓时期梶原氏子孙无住的《杂谈集》说:“乌刍沙摩之真言,可于东司特诵咒……不动明王之垂迹,号为不净金刚。东司不净之时,鬼若有恼人之事,则彼有守护之誓也。”[175]在日本民间,乌刍沙摩明王信仰也非常兴盛。他们的生育仪式、产秽祛除、恶鬼祈禳等都会遵“秽迹法”而祭祀此尊,而祭祀之地即为不净之所——厕所。

图5-6 酬恩庵厕所外景和厕所内刻在木头上的乌刍沙摩明王像
(《东亚的厕所》,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