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司”之“东”
前面已说,“东司”之“东”,最初不应是东序之“东”,更可能是东边之“东”。但是“东司”是不是就一定建立在东边呢?
① 在部派佛教中,规定厕所不能设置在东边
《正法眼藏》引用《摩诃僧祇律》说:“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道”,“从今已后,应作小行处。作法者,不得在北在东,应在南在西开风道。”[78]无著道忠亦说天竺精舍,厕院在西或南。此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三说,厕所必须建在“西北之隅”[79]。从这些文献来看,在部派佛教中,厕所不仅没有设置在东边,而且规定不能设置在东边,一般在南、西、西北,这主要是受当地的具体位置和风向(东北风多)决定的。因寺院是集体生活,僧人聚集,厕所建设主要讲究风向,也是出于卫生考虑。[80]
② 印度的厕所常在西南,中国的厕所常在西面
唐代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记载:“中国(印度)伽蓝门皆东向故,佛塔庙宇皆向东开,乃至厨厕亦在西南,由彼国东北风多故。神州(汉地)尚西为正阳,不必依中土(印度)法也。”[81]要注意,引文中的“中国”“中土”皆指印度。于此,《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有很多记载。这里说,虽然印度把厕所设置在西南方向,但是汉地和印度的气候条件不一样,而且“尚西为正阳”,所以没有必要遵从印度法。言下之意就是说,中国的厕所不一定设置在西南,更应设置在西面。笔者在第三章第二节曾说过中国古代的确有尊西传统。《论衡·四讳篇》说因为“尊西”的缘故不可“西益宅”。这一“尊西”传统可以上溯自仰韶文化时期。半坡遗址的西北面就是厕所。又如直接承袭自中国天童山景德寺结构的日本永平寺[82],就是将东司设置在寺院中轴线的西面。明代紫禁城的宫厕,也是安排在西面。《水浒传》中也记载厕所在正房的西面。
③ 东北角既是设置厕所的禁忌之位,也是同位之方
中国古人认为,鬼门在艮(东北角),是鬼神出没之地。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83]旧题汉东方朔的《神异经·中荒经》记载:“东北有鬼星石室,三百户共一门,石牓题曰鬼门。”[84]从阴阳风水来看,鬼门至阴,故不能把厕所设置在那里[85]。厕所本属阴,不能再处于鬼门,因为“暗多则伤魂”[86],需阴阳适中、明暗相伴才好。再加上,房子尚阳,右西左东,于是形成了建筑配置上尊西的现象。但是这与沂南汉画像石墓的情况又不吻合,沂南汉画像石墓东侧室后面有一条小走廊与蹲坑式厕所相连。厕所的设立除了模仿现实生活外,就被安排在墓室的东北角。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处理方法不同,但可能正源于同一观念。笔者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有时禁忌的正是崇拜的,反之亦然。东北角作为鬼门,在意象上本就与厕所同位。
关于中国厕所的设置方向,宋代元照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的这部分注释很值得注意:“今此厨厕多在东北,亦以南西风多故也。”[87]这里的具体情况是,元照居住在南方杭州,西南风多,所以厕所多设置在东北方向。另外,在《禅院清规》等清规中,看不到对厕所设置方向的规定。
④ 可以在东,却不必在东
由上可知,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东司”的语源不是来自印度佛教。《汉语大词典》在“东圊”条记载:“(东圊)即厕所。旧时建筑,厕所多在屋子东角,故称。”[88]李新魁、王光汉、洪成玉、郑张尚芳也先后在自己的论著中赞同此说[89]。毫无疑问,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确有将厕所东向设置的事实。但对于厕所为什么设置在屋子东角,诸家并没有说明。实际上,中国厕所设置的方位,不必在东角,甚至最早是设在西方而忌讳东方的。有的设置在东面、东北,有的则是在西面、西南、西北,不一而足,其设置的具体方位并非一成不变,与当地的地势、地貌、风向、气候、地域民俗心理等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