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即为“迎富”
① “送穷”即“迎富”
由上可知,“送穷”在本质上就是“迎富”。《主利宅舍》中记载的“虚耗”之鬼,就能既给人祸,又给人福。与如愿信仰中常见的“得之则富,失之则穷”相反,穷神信仰是“失之则富,得之则穷”。不过,其本质上的“求富”观念却是一致的。这种观念一直在民间根深蒂固。
乾隆《大同府志》卷七记载:“五日剪采(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228]或者让小儿们将纸人拿出去交换,谓之“送走穷媳妇,得到富媳妇”。当地甚至还有对联称:“爆竹三声崩出一伙穷鬼。呸!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229]《宁武府志》卷十一记载:“初五民间童女剪纸为妇人,高五六寸许,烯以彩色,清晨扫秽土于箕,置纸妇其土弃之门外通街,曰送穷。行路者拾归置牛牢马厩间供奉,曰送穷媳妇去,取富媳妇归。”[230]昔阳一带,正月初四为“送穷媳妇”日,初四用黄纸剪五个女人图案,晚饭后包上尘土、辣椒面绑在爆竹上燃放,叫“送穷媳妇”。次日牧羊人将遇到的“穷媳妇”捡回,取其谐音“群媳妇”,希望年内羊增新群。[231]同一个纸人儿,既可以表示“穷媳妇”,又可以表示“富媳妇”。天津一带,初一到初四不倒垃圾,俗认为这样能够聚财,否则就丢掉了“福气”。到了初五,一大早起来放着鞭炮把垃圾倒出门外,谓之送穷,认为这样就把富贵迎来了。[232]同样是垃圾,既可作为富贵的象征,也可作为贫穷的象征。
送穷必然伴随着迎富。宋初赵湘《迎富文》记载:“淳化四年,送穷之明日,众人复迎富。”[233]北宋靖康董逌《广川画跋》也记录了类似习俗。[234]南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清彭兆荪《楼烦风土词》亦云:“富媳娶归穷媳去,大家如愿过新年。”[235]光绪《浮山县志》卷二十六也记载,大年初一不吃小米,俗谓之不受穷,亲友彼此以春酒相招,数日乃已,“遇首吉出行携酒肴香炮罗拜坐饮,谓之迎喜神”[236]。四川地区正月初五送穷。送了之后暗暗拾鹅卵石回,谓之得元宝[237],即前面所讲的“石头神”习俗。广东地区,正月初三送“穷鬼”之日,要说“穷鬼去,福星来”[238]。
又,下面两条材料也值得注意。《怀来县志》记载:
正月初四晚,扫室内卧室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曰“扫晴娘”,又曰“五穷娘”。昧爽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出之,人拾得则焚,灰于播种时和籽内,谓可免鸟雀弹食。或不焚,逢阴雨悬之檐端,可扫翳启晴。[239]
《吴中之俗讳》“吴县之扫晴娘”亦云:
吴县如遇久雨,则用纸剪为女子之状,名曰扫晴娘。手执扫帚。纸人须颠倒,足朝天,头朝地,其意盖谓足朝天可扫去雨点也。用线穿之,挂于廊下或檐下,俟天已晴,然后将扫晴娘焚去。[240]
这里的“扫晴娘”,又叫“五穷娘”“五穷媳妇”,她具有“扫翳启晴”之功能。“扫晴娘”习俗的举行,常在正月初一、正月初四、正月十五,但民间也多不是指具体的哪一天,而是久雨之后都行。
“扫晴娘”习俗在正月初一的说法是,这天是一年的开始,最好是晴天。有古语“正月初一晴,万物都收成”,“正月初一刮大风,十个油篓九个空”,“初一西风盗贼多,更逢大雪有灾殃”,“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元旦雨,主春旱;元旦雾,岁必饥”,“初一油麦初二黍,初三黄豆初四谷,初五人口初六畜”等等。如果初一不晴,不仅主歉收,甚至连五谷、人口、牲畜都有灾殃。[241]
同时,“扫晴娘”和“五穷娘”都具有“送穷迎富”之功能。杨利慧曾在《女娲溯源》中说到以女娲祈晴霁、止淫水的习俗。虽然早在汉代王充的《论衡·谈天》中就有记载,而且至今在民间仍有个别地方以“扫晴娘”(“扫天娘”“扫地娘”)为女娲时的,但目前尚未有更多证据说明曾经比较广泛地存在过的以剪纸“扫晴娘”来祈晴的习俗与女娲直接相关。[242]目前看来,杨利慧的这一看法是审慎的。“扫晴娘”除了与女娲信仰有关外,明显还与厕神信仰有关。近世有些农村逢元宵节期间下雨,便到厕所边燃一炷香,烧三个旧灯笼,向厕神紫姑求晴。[243]
② “穷媳妇”考
早期古籍中的穷鬼一般都是男性,或无明显的性别指涉,如西汉焦赣《焦氏易林》、西汉扬雄《逐贫赋》等。有的学者还将穷鬼溯源到《山海经》中的穷奇,亦为半人半兽的男性。但在后来的民俗中,穷神普遍为女性,称之为“穷媳妇”。这与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贬斥有关。女性既然被视为男家的“财物”,那么对于养女之家来说,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娘家的损失,就是“穷”的象征。如《龙门县志》“岁时民俗”记载除夕“有女子之家,用绢彩作小女人状,置簸箕上倾之,谓之‘送穷’”[244]。
古语有“盗不过五女之门”。家里有五个女儿,为了养活和备嫁妆,母家会贫穷得连盗贼都不会去。父权社会中,女子都是出嫁到男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养女儿是亏本,所以往往嫁女又叫“送穷”。台湾嫁女,迷信福气将被她带走,因而新娘出门后,母家急用米筛封门以防之。又用扫帚作扫入家中状,亦为此意。[245]所以,台湾人称“送嫁妇”为“紫姑(厕姑)”。[246]《昆山冬至节风俗》记载:“是日(年节日)出阁之女,必回夫家。盖俗谓女儿已经出嫁者,遇年节如在母家,母家家道即因之衰落也。”[247]浙江地区又说“冬至大如年”,所以冬至前一日“出嫁之女儿,若在母家,必回夫家。因女儿已嫁人家,倘在母家过年节,母家家道便不兴旺”[248]。故当地有谚语:“教侬归去伴郎眠,嫁出女儿卖出田。短至新春都过了,回娘家要月儿圆。”注云:“杭俗,出嫁之女,忌在家过冬至度岁。正月十六归宁,谓之回娘家。故俗有‘光亮光光,女儿来望娘’之谣。”[249]福建《闽俗琐记》记载闽省婚嫁,出嫁女子登舆,“舆行后,新人之兄或弟袖中笼箸一把,由大门而入,置于箱中,谓之留福,盖恐新人带福于男家也”[250]。
所以,出嫁之女,对于夫家来说,多了嫁妆和劳动力,是“富”;对于娘家来说,则是“穷”。至于在深层,还和厕神的两面性有关。说到底,“穷媳妇”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愿”“穷神”,就是厕神信仰在出嫁从夫、嫁妆陋习下的催生物。
在“以农为本”“以粪为宝”的中国,粪、粪扫本身便包含着“打扫粪便等垃圾后储存用于施肥”(引申为有效的、正面的、富裕的、有利的)和“打扫粪便等垃圾后丢弃”(引申为无效的、负面的、贫穷的、有害的)两方面意思。前者如如愿、石头神、“粪-金”观念;后者如穷神、虚耗鬼、穷媳妇信仰。当然,如前所说,这两方面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如愿、石头神、穷神、虚耗等信仰和习俗,归根结底都是由粪便(包括一切污秽物)的正负两方面属性生发的。这些神灵和信仰的原型就是“粪便”本身,如愿就是“粪妇”。得之则富,失之则穷。粪的这种两面性及其相关信仰,在厕之空间形成后仍然如影随形。
[1]〔法〕伊·巴丹特尔著:《男女论》,陈伏保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2]〔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卢光明、李申整理,吕绍刚审定:《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3]〔战国〕左丘明著,〔三国吴〕韦昭注,胡文波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03页。
[5]〔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6]“农业的发明是妇女对人类财富的最大贡献之一。在攫取经济中,经常关心以植物产品供应家庭的是妇女,因此妇女可以把种植这项伟大的发明付诸实现。”〔德〕利普斯著:《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7]叶舒宪:《中国上古地母神话发掘——兼论华夏“神”概念的发生》,《民族艺术》1997年第3期。
[8]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9]〔韩〕全京秀著:《环境 人类 亲和》,崔海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146页。
[10]在讨论中强调字形比较时,使用繁体的“糞”字和“棄”字。
[1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12]《说文解字注》,第158页。
[13]姚孝遂主编、肖丁副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中华书局影印,1989年,第1156页。
[14]傅憎享:《粪田辨析》,收入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论文选编委会编《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论文选(文学分册)》(1979—1981),1981年,第391页。
[15]徐中舒认为“似米非米”的字不必专指屎,而是泛指秽物,聊备一说。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439页。
[16]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页。
[17]《说文解字注》,第168页。
[18]《说文解字注》,第44页。
[19]〔南朝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页。
[20]〔辽〕释行均编:《龙龛手镜》,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0页。
[21]〔汉〕赵晔:《吴越春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5、158页。
[22]《史记》,第2799—2800页。
[2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24]傅憎享:《粪田辨析》,收入《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论文选(文学分册)》(1979—1981),第391页。
[25]《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第13页。
[26]《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第12页。
[27]《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第13页。
[28]胡厚宣:《殷代农作施肥说》,《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殷代农作施肥说补证》,《文物》1963年第5期;《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29]傅憎享:《粪田辨析》,收入《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论文选(文学分册)》(1979—1981),第394页。
[30]《甲骨文字典》,第439、440页。
[31]《说文解字注》,第158页。
[32]《说文解字注》,第158页。
[33]《说文解字注》,第500页。
[34]《东亚的厕所》,第207页。
[35]《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册),第13、73页。
[36]〔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宋本毛诗诂训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6页。
[37]贠红阳、杜振虎、吴兴洲主编:《中外思想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0页。
[38]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70页。
[39]杨鹏,《“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中国典籍中的“上帝”信仰》,书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
[40]《宋本毛诗诂训传》,第185—186页。
[41]李立:《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42]《淮南子·齐俗训》云:“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夏后氏其社用松……殷人之礼,其社用石……周人之礼,其社用栗。”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8—789页。
[4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44]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45]马世之:《史前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46]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页。
[47]〔清〕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黄永年校点;王国维撰,黄永年校点:《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48]《春秋左传注》,第977页。
[49]〔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4页。
[50]《淮南子集释》,第789页。
[51]曹兆兰:《图释甲骨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52]商代甲骨文中的“巫”有巫神、巫官、巫人三种。作为牺牲的地位低下的“巫人”是后来演化出来的。参阅常征:《机器文明数学本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521页。
[53]王建堂:《“桑林祷雨”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心理析》,《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54]《春秋左传注》,第390页。
[55]《春秋左传注》,第379、380页。
[56]〔战国〕公羊高著,〔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56页。
[57]姜涛:《管子新注》,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70页。
[58]即“薶”,古同“埋”,瘗也。
[59]〔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97—1314页。
[60]《周礼正义》,第1314页。
[61]〔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4、685、686页。
[62]〔汉〕刘向编集,〔汉〕王逸章句:《楚辞》,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63]《楚辞》,第104页。
[64]〔汉〕郑玄注,黄丕烈校:《仪礼附校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8页。
[65]〔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页。
[66]〔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94页。
[67]《礼记集解》,第684、685、713页。
[68]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69]《周礼正义》,第1051页。
[70]闻一多著,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神话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71]参见王晖、何淑琴:《从〈诗经·周颂·臣工〉看周先祖后稷弃在中国农史上的重要贡献——兼论大小麦在中原种植的最早时代》,《人文杂志》2009年第5期。
[7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1页。
[73]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1页。
[74]《氾胜之书今释》,第13页。
[75]既是“血祭沃土”观念的遗留,又是万物互通神话观念的体现。骨头汤有香气,有营养,是人喜爱之物,自然也是地神的青睐之物。
[76]《国语》,第109页。
[77]一般认为周弃生活在舜、禹时期。赵逵夫认为弃是夏末时人。见赵逵夫编:《先秦文学编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8页。
[78]夏纬瑛释:《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79]参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80]〔汉〕王充撰,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2页。
[81]《周礼正义》,第1181页。
[82]《周礼正义》,第1182页。
[83]《周礼正义》,第1182页。
[84]孙诒让《周礼正义》引江永之语。《周礼正义》,第1187页。
[85]〔明〕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史记》,第112页。
[87]黄中业:《“粪种”解》,《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潘法连:《“粪种”的本义和粪种法——兼论粪田说是对“粪种”的曲解》,《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8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38页。
[89]王永厚:《我国古代积粪肥田的经验》,《土壤与肥料》1977年第3期。
[90]《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第7页。
[91]《环境 人类 亲和》,第145—146页。
[92]〔汉〕戴德撰,〔北周〕卢辩注:《大戴礼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9页。
[93]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台湾大通书局1981年版,第236页。
[94]〔春秋〕老子著,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5页。
[95]《淮南子集释》,第458页。
[96]曾雄生:《中国农学史(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138页。
[97]夏亨廉、林正同主编,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9页。
[98]《中国农学史》,第138页。
[99]均见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100]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2页。
[101]温少峰、袁庭栋编著:《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102]徐中舒将其释为地名。《甲骨文字典》,第438页。
[103]王永厚:《我国古代积粪肥田的经验》,《土壤与肥料》1977年第3期。
[104]〔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4页。
[105]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62—63页。
[106]田祖海:《论紫姑神的原型与类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07]陈廷亮:《土家族节日述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08]〔日〕安万侣著:《古事记》,周作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4页。
[109]尹建中编:《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台湾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1994年,第70页。
[1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12页。
[111]杨辉麟编著:《西藏的民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112]《西藏的民俗》,第215页。
[113]〔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14]参阅《东亚的厕所》,第207页。
[115]《古事记》,第65页。
[116]转引自《东亚的厕所》,第223页。
[117]参阅《东亚的厕所》,第228—229页。
[118]〔高丽〕一然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遗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7页。
[119]《三国遗事》,第50页。
[120]《东亚的厕所》,第229—230页。
[121]《东亚的厕所》,第219页。
[122]《韩非子集解》,第245—246页。
[123]〔清〕袁枚:《子不语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124]〔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14页。
[125]《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649页。
[126]参阅《东亚的厕所》,第221—222页。
[127]以上分别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第369、234、141、179、370、2214、2940、2945、305、305页。
[128]以上分别见《本草纲目》,第2765、140、171、380、170、2204、2214、2941页。
[129]〔清〕翁藻编撰,崔为等校注:《医钞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98页。
[130]以上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46、147、2746、258、258、258页。
[131]此四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209、2942、147、209页。
[132]以上三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85、147、172页。
[133]此二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40、141页。
[134]此五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85、147、140、2599、135页。
[135]以上二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82、170页。
[136]此二条分别见《本草纲目》,第170、2214页。
[137]《本草纲目》,第314页。
[138]以上三条见《本草纲目》,第148、211、2173页。
[139]刘志:《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与道教文化》,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212页。
[140]王永厚:《我国古代积粪肥田的经验》,《土壤与肥料》1977年第3期。
[141]王树林、曾志刚编著:《中华物质文明》,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142]陈文华、张忠宽编写:《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资料汇编)》,江西省科协、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编印,1980年。
[143]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第9期。
[144]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145]《氾胜之书辑释》,第21页。
[146]《论衡注释》,第109页。
[14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85页。
[148]〔宋〕陈旉:《农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页。
[149]〔元〕王祯:《农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页。
[150]〔元〕王祯:《农书》,第23页。
[151]河南省农业厅教材编辑委员会编:《肥料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页。
[152]〔明〕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94页。
[153]〔清〕钱泳著,张伟校点:《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页。
[154]王永厚:《我国古代积粪肥田的经验》,《土壤与肥料》1977年第3期。
[155]〔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
[156]何本方等主编:《中国古代生活辞典》“粪夫”条,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651页。
[157]以上出自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1页。
[158]《东亚的厕所》,第231—235页。
[159]《东亚的厕所》,第224页。
[160]《东亚的厕所》,第252页。
[161]《东亚的厕所》,第232页。
[162]〔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37页。
[16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页。
[164]《厕神:厕所的文明史》,第128页。
[165]〔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166]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54—255页;括号中为笔者所补。
[167]〔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19页。
[168]《说文解字注》,第687页。
[169]《说文解字注》,第687页。
[170]《说文解字注》,第614页。
[171]〔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2页。
[172]〔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57页。
[173]〔宋〕龙明子纂:《葆光录》,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1页。
[174]〔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甲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1页。
[17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8页。
[17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422页。
[177]《东亚的厕所》,第221页。
[17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页。
[179]《荆楚岁时记》,第3页。
[180]〔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9页。
[181]〔宋〕叶廷珪撰,李之亮校点:《海录碎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7页。
[182]〔明〕林世远修,〔明〕王鏊纂:《(正德)姑苏志》(两江总督采进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3页。
[183]《(嘉靖)江阴县志》,明嘉靖刻本,第214页。
[184]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185]《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68—169页。
[18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340页。
[187]《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第465页。
[188]《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651页。
[189]《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885、893页。
[19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6页。
[191]陈果夫著,卢红芹、王歌编译:《中华风俗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192]〔明〕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19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193页。
[194]《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243页。
[195]《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27页。
[19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56页。
[197]〔明〕夏玉麟、汪佃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嘉靖建宁府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8]〔汉〕焦赣撰:《焦氏易林》,中国书店2014年版,第108页。
[199]《焦氏易林》,第190页。
[200]《焦氏易林》,第191页。
[201]《焦氏易林》,第212页。
[202]郑文:《扬雄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203]《扬雄文集笺注》,第147页。
[204]《荆楚岁时记》,第7页。
[205]《荆楚岁时记》,第7页。
[206]〔清〕梁章钜撰,吴蒙校点:《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页。
[207]〔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36页。
[208]〔唐〕段成式著,元锋、烟照编注:《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209]这里的煎饼,类似于日本镜饼的功能,故补于此。在日本长野县,如果孩子晚上经常哭,就做镜饼供奉在厕所里。镜饼,是专门供奉给神灵的扁圆形年糕,始于奈良时代。日本人认为装饰镜饼在一年中的12月28日最为合适,也有些选择在大安的日子进行,即每年的12月31日以外的日子。做镜饼给厕神,以及将厕神描述为使用镜子的女人,是日本的一大特色。参阅《东亚的厕所》,第207页。
[210]〔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页。
[211]马继桢、邢翙桐、吉廷彦、马毓琛编:《翼城县志》,1929年铅印本。
[212]《荆楚岁时记》,第7页。
[213]《荆楚岁时记》,第6页。
[214]〔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8页。
[215]〔汉〕蔡邕:《独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216]《搜神记》,第189页。
[217]《后汉书》(卷74上—卷120),第1773页注引。
[218]《山海经校注》,第442—443页。
[219]《亥日人君》,第124—125页。
[220]《说文解字注》,第236页。
[221]〔日〕黑羽宁:《中国与日本的神话及文明》,转引自《亥日人君》,第128页。
[222]刘仲宇:《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223]《荆楚岁时记》,第6页。
[224]〔宋〕孟元老编,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0页。
[225]〔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及〔明〕陈耀文《天中记》引。
[226]古今图书局编:《古今笔记精华录》,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89页。
[227]《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326页。
[228]〔清〕吴辅宏修,〔清〕王飞藻纂,〔清〕文光校:《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校刻本。
[229]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同市志》(下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49页。
[230]〔清〕魏元枢原本,〔清〕周景柱补纂:《宁武府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
[231]昔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昔阳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2—883页。
[232]王充闾:《辽海春深》,收入《充闾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121页。
[233]曾枣庄、刘琳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第四册),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771页。
[234]〔宋〕董逌著,张自然校注:《广川画跋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页。
[235]丘良任、潘超、孙忠铨、丘进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450页。
[236]〔清〕鹿学典等修,〔清〕武克明等纂:《浮山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
[237]蒋楚麟、赵得见主编:《民俗文化知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238]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39]《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40页。
[24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72页。
[241]刘德龙主编,张廷兴副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页。
[242]杨利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43]田祖海:《论紫姑神的原型与类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44]《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39页。
[245]《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423页。
[24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847页。
[247]《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75页。
[248]《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27页。
[249]《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28页。
[25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