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持净典故及法语举隅

3. 高僧持净典故及法语举隅

① 赵州和尚(778—89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赵州一日在东司上,见文远过,遂唤云:‘文远。’远应:‘诺。’州云:‘东司上不可与尔说佛法。’颂云:赵州有密语,文远不覆藏。演出大藏教,功德实难量。”[118]表面上,赵州说东司不能说话,实际上,他却在东司叫文远过来,然后跟他说这里不能说佛法,很可能是给他一个机缘,这正是大慧所说的“密语”。又《幻住庵清规》卷一云:“赵州东司头不是说佛法处之神机,(脱略),古灵为本师揩背之妙用,以报无功用行,岂小补哉!”[119]“神机”二字亦颇有所指。但后来诸家在引用赵州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意思。可见,月江正印说“赵州东司头不说佛法,狼籍不少”即是个误解。佛门清规的确一般要求规避厕所等“不敬”“污秽”之处。比如,如厕时若带有佛珠,则要先取下来安放妥当,方可如厕。月江正印就此从表面来理解赵州和尚的“东司头不说佛法”是因在如厕,实在是曲解了。赵州示徒东司有“密语”“神机”,且终也在“屙屎送尿”[120]中悟道。《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有载:“僧(黄檗)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阿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121]又,《赵州和尚语录》记载:“(僧徒)问:‘学人有疑时如何?’师云:‘大宜小宜?’学(僧徒)云:‘大疑。’师云:‘大宜东北角,小宜僧堂后。’”[122]此处,“宜”,即“遗”。“大宜小宜”即“大遗小遗”,就是大便小便的意思。《赵州和尚语录》还记载:“刘相公入院,见师扫地,问:‘大善知识,为什么却扫尘?’师云:‘从外来。’”[123]

② 雪峰义存(822—908)

日本有的佛教辞典说“雪隐”一词是因雪峰义存在厕所中大悟而得名。如《大汉和辞典》引《乌瑟沙摩经注》说:“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常在扫除,于是大悟,故名矣。”但是这个典故,笔者经多方确认,仍未能找到《乌瑟沙摩经注》的原文。笔者认为,这一说法首次见于《书言字考节用集》(享保二年,即1717年刊)的记载:“雪隐セツチン厕也。传云,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常往扫除,于是得大悟,故名矣。”[124]在这里被记载为“传云”的内容和《大汉和辞典》的引用基本相同。此外,又见于江户后期的随笔——田宫仲宣的《呜呼矣草》(文化三年,即1806年刊)所引《乌刍沙摩明经》:“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常往厕所打扫干净,于是大悟,其故名为雪隐。”[125]然而,这个说法存在疑点。首先,从行文和内容来看,这应该是在日本被加入的内容。今《大正藏》所载各种关于乌刍沙摩明王的经典均不载雪峰做净头事,只说他做过饭头。见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四:“雪峰义存在德山作饭头。一日德山托钵赴堂,雪峰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126]其次,现在所见的雪峰塔铭和其他记载雪峰行状的禅宗典籍中,并没有记载雪峰有过在厕所里悟道的事情。但据今人释本学未出版的《秽迹金刚广论》,雪峰义存禅师曾传授秽迹金刚法[127],不知其为“净头”身份是否由此法而来。《邵武县志》记载有刘、杨、龚三人跟着雪峰义存学瑜伽法[128],其尊相就是秽迹金刚愤怒尊。这些晚起的说法仅作参考。

③ 玄沙和尚(835—908)

《虚堂和尚语录》卷四云:“玄沙和尚,精持头陀苦行。日间开畬种粟,引水灌蔬。夜间勤于香灯,持净扫地。闽王不时宣,入禁中说法。归来其苦行寒暑不易。”[129]

④ 爱堂妙湛(生卒年不详)

《枯崖漫录》卷一载:“爱堂妙湛禅师,依水庵于杭之净慈,为水头、净头。一日,于寺前举扇化钱,忽然猛省,因忘缩臂。旁僧诃曰:‘呆子!扇上有钱了。’通身汗出,掖归白水庵而印可之。亦有颂示之云:‘一堆屎上一尊佛,放出毫光照天地……’”[130]

⑤ 归省(生卒年不详)

嗣法于汝州首山省念禅师,大概与善沼(945—1022)、洪諲(?—901)时代相去不远。[131]《续传灯录》载有他的两则法语:“(开堂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厕坑头筹子。’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破家具。’”[132]“厕坑头筹子”乃“清净法身”!在禅宗思维里,世俗的“污秽”与“圣洁”无本质区别,唯有“相”之不同耳。所以雪窦重显所说的“身如行厕”[133]与归省所说的厕筹是“清净法身”体现了相同的法理。

⑥ 大慧宗杲(1089—1163)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载:“二十四岁,居侍者寮……一日侍次,湛堂视师指爪云:‘想东司头筹子不是汝洗。’师即承训,交代黄龙忠道者,作净头九个月。按普说:‘某自闻湛堂和尚此说,终生不养爪甲,才长一菽不剪,湛堂和尚便于手指上出现,此乃诚服其训导也。’”[134]又“二十五岁在净头寮,因书云峰悦和尚小参语于座右,一日广道者至寮见之,乃私语湛堂曰:‘宣州杲兄以云峰小参为警慕,非碌碌余子之比。’湛堂曰:‘此子他日必能任重致远。’”[135]这些材料不仅论述大慧宗杲,也述及湛堂文准,此二人在前文弋咸和月江正印的“净头传统”论说中曾被提及,是著名的持净典故。

⑦ 佛心才(1131—1162)

《五灯会元》卷十八云:“潭州上封佛心才禅师。福州姚氏子,幼得度受具游方,至大中依海印隆禅师。见老宿达道者看经,至‘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师指问曰:‘一毛头师子作么生得百亿毛头一时现?’达曰:‘汝乍入丛林岂可便理会许事?’师因疑之,遂发心领净头职。一夕,泛扫次,印适夜参,至则遇结座,掷拄杖曰:‘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师豁然有省。”[136]读经时遇到难题,也经发心做净头而参悟。

⑧ 佛鉴无准(1177—1249)

《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卷下云:“佛鉴奉诏登径山。因再参焉,命掌法藏,既复自惟曰:宴安鸩毒,苟劳身利众,吾何为不勉?持净一年,拂垢涤秽,皆躬为之。佛鉴亟称于众,遂延为第二座。”[137]佛鉴因做净头,劳身利众,道业精进,名声大动。

⑨ 铁牛持定(1240—1343)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记载:“灵云铁牛定禅师……定初得度于肯庵勤禅师处,常读《杂华经》,以为积功累行修行旷劫始得成佛。复自忖曰:‘审如是众生,无有成佛之期耶?’乍闻教外别传之旨,身心踊跃,疾走参雪岩钦公,乞居槽厂,喜作净头。钦怜之曰:‘禅者无太劳乎?’定对曰:‘欲求无上妙道,岂敢言劳?’钦示以偈曰:‘昭昭灵灵是甚么,眨得眼来已蹉过。厕边筹子放光明,直下原来只是我。’”[138]铁牛持定开始笃信“积功累行修行旷劫始得成佛”,进而生疑,后通过“居槽厂”“作净头”这样的苦行发心得道,足见其对“净头传统”的秉承。

以上所列不过冰山一角,但由此管窥中国禅宗“净头传统”的源远流长已经足够。一种传统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净头传统”亦然。持净,包括做一切低级杂务、苦行,之所以成为禅家修道悟道的方便法门,与佛教自身的教义和信仰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