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式建筑中的厕所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19]明代赵南星《史记四言史征》又说:“鸟兽逼人,穴居野处。有巢氏兴,民乃安堵。”[20]可知穴居早于巢居。早在20至70万年前,原始人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的山洞居住,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就有原始人居住于山洞的证明。大约于旧石器晚期,出现了人工挖掘的洞穴,并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一般居住方式。常见的有横穴和竖穴。《礼记·礼运》孔颖达疏:“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21]《说文解字》说:“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段玉裁注云:“厓,山边也。岩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22]这些都指的是横穴,如河北邯郸磁县下七垣先商遗址。此外,新石器时期还普遍盛行着竖穴,如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在距今6000多年,属于仰韶文化(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的西安东郊半坡遗址中,住房均为半穴居式。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方形者,多直接于地面挖出半米多浅穴,壁上设台阶通往地面,壁体内有排列整齐的木柱支撑着“人”字形屋顶,顶上覆盖以草或树叶混泥物。圆形者,一般建筑于地面之上,由排列整齐的木柱构成壁体,屋顶常为两坡式。灶大概设于屋内中央或屋口,并有储藏室和牲畜圈。[23]与河姆渡不同,半坡是干冷气候,半地穴式建筑冬暖夏凉。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两处圈栏遗迹,均为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第一号圈栏(F20)位于遗址西端小沟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略偏东北,长7.1米,宽1.8—2.6米,周围有小沟槽,槽底现有柱洞43个,遗迹内无灶址和居住面,两端有一层脏而硬的路土,可能是出口;第二号圈栏(F40),位于F21、F37等房基附近,平面长方形,四周现存大小柱洞27个。”[24]其中,第一号圈栏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厕所遗址”[25]。韩国全京秀认为,半坡遗址中此处圈栏的右下侧有较深的凹槽,应是处理人类排泄物的厕所。[26]蒋志丹和王鲁民也撰文表示,半坡原始房屋很可能已经有专门的(不一定是独立的)便溺场所[27]。若此,厕所与猪圈相结合的形制至少有60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姜寨还发现了两座圈栏和两处牲畜夜宿场。“姜寨遗址的两个圈栏均位于第二组房屋分布区内,大型房子F47的西北边,略呈圆形,直径约四米,周围有许多柱洞,可知是用木栅围起来的,栏内有厚约20—30厘米的畜粪堆积……姜寨遗址还发现两处牲畜夜宿场,分别位于第三组房屋和第四组房屋分布区内,均呈不规则形,面积较大,有畜粪堆积,但未见栅栏的遗迹。”[28]
从以上半坡和姜寨的情况来看,当时北方养牲畜已经有较大规模。横穴,主要用于居住,房屋的附属功能似乎还未开发出来,很多活动在屋外进行;竖穴则增加了附属功能,如用于贮藏的仓库和用于饲养猪的牲畜圈。杨鸿勋认为,半坡原始住房,已经有贮藏、进食、寝卧空间[29]。这些建筑再往前进一步,就发展为建筑于地面上的简易房屋。从穴内置畜圈和人厕来看,这种形制更是标准的“人豕共居”。

图3-3 下沉式窑居猪舍外观
侯继尧、任致远等:《窑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中国古代挹娄人就是围绕着厕所居住的。《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有五谷……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法俗最无纲纪者也。”[30]
关于肃慎的记载很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31]《左传·昭公九年》周王使者詹桓伯云:“肃慎、燕、亳,吾北土也。”[32]肃慎,又作“息慎”“稷慎”等,乃中国东北远古民族最初见诸记载者。学者多认为其生活地域在今黑龙江松花江以东的牡丹江流域。[33]《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舜帝)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34]据《国语·鲁语下》,其兵器为“楛矢石砮”[35],直接继承自石器时代。又据《北史》《隋书》,肃慎尚有母系遗留。所以,其居住方式也很可能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
后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大约又在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形成了“窑洞式”,据地形又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形式。相应地,厕所和畜圈的分布也不同。总体而言,猪圈、羊圈等牲畜圈多设在靠近厕所的地方。由于地处旱原缺水,窑家厕所以露天旱厕为多,积土填肥;也有石砌粪窖贮存粪尿的水厕。其位置的设计多从方便积肥和运输施肥的角度考虑,如下沉式窑居的厕所多在地面上。
再后来,诞生于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四合院——陕西岐山凤雏二进院落,已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一定影响。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本质上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普遍流行的四合院并无二致。厕所一般设置在西南角,即西厢位置。大概因为按后天八卦的说法,西南为坤。《周易》“坤”卦爻辞说“西南得朋”,王弼注云:“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36]《周易正义》孔颖达疏云:“正义曰:坤位居西南。《说卦》云:‘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坤’既养物,若向西南,‘与坤同道’也。”[37]于是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蜀地:“其(蜀)卦值坤。”[38]北宋成都尹吕大防著《锦官楼记》亦有:“蜀居中国之西南,于卦为坤。坤有致养致役之义,而风俗肖焉。”[39]坤代表着大地,而庄稼丰收,全靠粪肥,所以粪肥、粪壤,就是沃土、大地、地母,自然对厕所之位怀有敬畏之心。直到今天,中国大江南北还把如厕称为“上厕所”。“上”字,正残留着人们对坤位地母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