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是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厕神信仰考论》结题成果基础上几经修订而成的。我对厕神的研究,或因为偶然的际遇,或出于必然的思考。

2009年,我在撰写博士论文《女神论》的时候,便注意到了厕神。在众多“女儿神”中,有一类卑微凄惨的女儿神。她们死于厕或遁于粪,因而成神。她们的故事无非讲述主人公身份卑微、遭遇悲惨,神格琐碎而纷杂。人们对这些神灵的态度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同情、戏谑、寄托、贬斥……不过细加考索,却可发现其与“母亲神”的关联,蛛丝马迹透露出生殖崇拜。这些思考成了《女神论》第七章第五节《母亲神的女儿化》的一小部分,也孵化了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

2014年,我主持《中国厕神信仰考论》这一国家课题,企图对中国厕神进行整体性研究。可是一旦深入这个论题才知道,关于厕神的直接资料极少,且极零散。要构架起一个国家课题,实现整体性研究的初衷,十分困难,必须利用大量间接资料,并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综观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既有传统经史子集、也有考古和田野调查;既涉及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也涉及农学、医学、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因其涉及的资料门类太广,要穷尽所有资料几乎不可能。同时,既要比较系统地探究厕神缘起、定格、演变、流布与遗存等问题,又要不至于显得太泛太浅太杂,怎么办呢?我用了两个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考”和“论”结合。“考”和“论”的分布和方式不拘一格。其中,“考”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等处,运用要素分析法、文献法等对一些比较关键的事物的本义、原型、时间顺序、语源、版本等进行了考辨。二是采用由点及面的“问题式”结构来构架全书——用“问题”将散乱的资料聚合。章和节基本都是这种结构,而不是四平八稳的构架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有所跳跃,但细读全文,内容上有诸多关联、暗合。

“厕所革命”已落实五六年,但有关厕所文化和信仰方面的研究似乎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禁忌”话题。大抵因传统厕所污秽、厕神不登大雅之堂,故难为学术研究所接纳。百年来成果寥寥。保守性、重复性研究也较多,甚至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尚多遗漏。基于已有研究的遗留问题,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对厕神、俗化、异化、厕神形态、神格演变、通名、具名、显名、隐名、有神无话、有话无神、母亲神、女儿神、显圣物、净头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祭祀仪轨等概念或基本命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或重新界定;对粪、弃、雪隐、东司、子姑、紫姑、七姑、如愿、猪神、乌刍沙摩明王、怒一底大等概念或厕神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论。窃以为颇有创新之处,但因能力和时间所限,某些思考、界定和考论肯定还不够成熟,以待将来有机会补充和完善。

任何科学研究都只能说是阶段性成果,尤其是一些新的研究。写下结语,也只能说该研究告一段落。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本论题筚路蓝缕艰辛之处自不多言,争论性话题也比较多。我也将继续努力。甚至可以说,这仅仅是开始。

诚然,在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我还有很多感谢的话。

感谢我的三位授业恩师李诚先生、项楚先生和刘跃进先生。2004年,我跟随李诚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女神降格研究》荣获“四川省2009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我跟随项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女神论》荣获“四川省2012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后基于此的专著亦斩获四川省教育厅哲社二等奖。2018年,我跟随刘跃进先生访学,彼时正是我国家课题撰写的关键时期,最后以“良”如期结项。三位先生高山仰止,不以我秉性愚钝顽劣为弃,循循善诱,我才能走到今天。毕业后,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我也常请教恩师。《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一文写成后,我立即拿给李诚先生过目;《“东司”语源辨析》一文写成后,我也邮寄给刘跃进先生批阅,二位先生都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有一次,刘跃进先生还在电话里就相关问题和我商榷了一个多小时。

日本驹泽大学大泽邦由博士、四川大学王大伟教授、韩国大邱韩医大学校南基守教授都给我的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大泽邦由博士长期从事中国语言学和宗教学研究。我曾与他合作发表过五篇论文,其中我主撰的有三篇:《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宗教学研究》2020年第2期)、《“东司”语源辨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雪隐”与雪窦重显因缘考》[《(韩国)东亚人文学》,2017年第39辑]。他还给我提供过不少珍贵的日文文献。王大伟教授亦长期从事宗教文献学研究,我曾多次就相关问题咨询他。本书第五章《雪隐、东司与佛教厕神》幸赖二位宗教学专家相助,方能搁笔。我在韩国考察期间,南基守教授也曾帮我引荐和查阅资料,我与他合作发表了论文《韩国古巫歌〈门前本解〉译介》(《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2期),此亦为第七章第二节主要内容。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几位研究生杨陈、王春宇、李瑶、李远莉、郑芷薇、刘预兰都曾协助我核对引文、校订文字、统一体例,给我省去不少精力。尤其是杨陈,她的硕士论文《紫姑信仰研究》便是基于此课题的研究,其间一些观点正可与本书第六章第一节相照应。我和杨陈曾一起去汉源进行田野调查,好友龙海燕、兄长代胜学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我和杨陈共撰的论文《畜圈、厕所与民俗信仰——基于四川汉源的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3期)在田野调查后不久便发表,这也成了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对以上诸君的热忱帮助,我在此一并致谢。

除了上面提及的刊物之外,本书部分内容还先后在《学术界》《中国俗文化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神话研究集刊》等刊物上发表,感谢编辑的认可和提携。

感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资助,感谢学院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厚爱。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慧眼识珠,接受书稿并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辛勤劳动。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从课题申请、立项到完成,六载有余。记得课题立项之时,家父尚为之庆贺;书成之日,他已仙去有年。课题立项之时,女儿上颐不足三岁,童蒙未学,如今已卓然玉立。无常迅速,浮生若斯!为了如期完成课题,我常撇开女儿独自隐居,而内心肝肠寸断,为母则知。为了留我陪她,女儿也常偷了我的东西藏起来,或电脑,或钥匙,或书籍。她也因此挨过打。六载萤窗,家务琐事、女儿学业全赖母亲及夫君雷翔,在此一并致歉、致悔、致谢。

是为记。

彦序
庚子岁末记于上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