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广西师范学院退休教授卢斯飞
光明网广西频道讯(通讯员 李文茜 麦菊芬 记者 周仕兴) 他头上的光环很“高大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曾宪梓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但他简朴得近乎清贫,身上的一件普通白衬衣,一穿就是很多年。他却总说自己很“富有”:从教五十余载,有满天下的“桃李”,有对教学科研旺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有对教育事业无尽的忠诚与热爱。
他就是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资深教授卢斯飞。
知遇之恩 涌泉相报
卢斯飞是广东兴宁市人,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被分配到内蒙古任教。说起来广西工作,他十分感激时任南宁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学院)院长袁似瑶的知遇之恩。从内蒙古到广西,卢斯飞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卢斯飞受到多家单位的欢迎,但是袁似瑶院长多次指示中文系总支给他写信鼓励,帮助他解决困难。袁院长给予的种种关心,让卢斯飞坚定了“择木而栖”的信心。
来到南宁后,袁似瑶院长更是一个月里三次来到卢斯飞家里嘘寒问暖、亲切问候。卢斯飞和袁院长非亲非故,袁院长的热情让卢斯飞深受感动,心怀感恩。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亲友曾一度劝卢斯飞调回故乡,20多年的“漂泊”经历也让卢斯飞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绪。师院的领导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登门为卢斯飞排忧解难,真诚挽留,师院领导的关怀备至令卢斯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如同高尔基所言的“人的尊严”。卢斯飞以“知识分子理应用事业回报社会”为由说服了自己,留了下来。
留在广西的35年里,他历任学报副主编、校图书馆馆长、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并以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努力回报师院的知遇之恩。
教书育人 兢兢业业
1981年,卢斯飞重返课堂。面对百废待兴的教育事业,他既激动又深感压力。为了讲好《中文现代文学史》,卢斯飞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利用整个暑假翻阅了从图书馆借来和新购的近50本相关书籍,全身心钻研这门课程,并整理出厚厚的讲义和笔记作为教案和参考。等到开学上课时,卢斯飞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讲授,立即赢得学生一片好评。他曾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专题》《现代文学思潮》《鲁迅研究》等10门课程。
问及卢斯飞上课的经验,他强调了举例子的重要性。他说:“大学教师讲课旨在帮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善用例子是把课堂讲‘活’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曾从新文学作品中反映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灾难、叹息、抗争和胜利来说明“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思想发展过程,说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轮廓和发展趋势;以郁达夫、闻一多、朱自清之死,说明民族气节对人格的升华。
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卢斯飞探索出了独特的“广、新、深、活”的教学风格。他还有自己的一套教学原则:理清思路,剖析疑难,提供信息,引导思考。“当老师思路一定要很清晰,让学生和你的思维同步。”卢斯飞说。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书立说,50年如一日,这便是卢斯飞的师者、学者状态。尽管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卢斯飞的学术成果依然丰硕。
《孙犁作品赏析》《中国幽默文学史话》《大学生与人际关系》……翻开卢斯飞已出版的27部著作(含合著),如同穿梭在他的研究之路中。
卢斯飞回忆了30多年前《闻一多作品欣赏》一书写作的艰苦历程。那时,他谢绝了各种应酬活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书思考,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写作,规定自己每天写3000字。那时经常停电,窗外滴水成冰,室内寒气袭人,他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时间看书、写字,有时写到凌晨五六点,早上还要上课。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卢斯飞,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原本退休生活该颐养天年,但是他对事业的热情始终未减。
“教师是一种职业,学术是一种事业。教师会有退休的一天,但学术研究没有退休之日。”正是一颗学无止境的心,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还出版了《广西社会科学专家文集·卢斯飞集》《幽默与人生》等多部作品。
“我还想写出更好的作品。”卢斯飞用饱满的热情继续在学术和生活中跋涉,正印证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老话。
(原载2015年10月26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