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读者 忠于历史
《读本》作为一种普及读物,虽然篇幅不大(不足4万字),读起来却让人感到内容全面,提纲挈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一册在手,释疑解惑。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在写作《读本》时,力图做到准确性、结论性、简明性、知识性和图文并茂的可读性相结合,而准确性则是《读本》的首要问题。这确是作者深有体会的“甘苦之言”。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准确性”首先是要对读者知根知底,换句话说就是要充分了解广大客家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最需要、最渴望知晓的客家基本知识是什么。而当他们理解、熟悉这些基本知识后,他们就会更加热爱客家,进而是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这方面作者可说是“后积而薄发”,在具有丰富阅历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构思执笔。他在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和后来的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的任内,因工作需要外出考察时,也不忘对客家进行调研,足迹遍及闽、粤、赣以及川、陕、豫、沪、京、津等客家祖地和客家播迁地。他在境外、国外等进行经贸、文化考察或友好访问时,都把客家列为考察项目,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众多的客家社团)。凭着丰富的阅历、长期的调研和诚挚的交流,使作者对客家乡亲人人心中所有的、圣洁的“寻根意识”了然于胸,并且经过认真的梳理,给以理性的回答。《读本》的一至四章,依次说明和回答了这些问题:什么是客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客家民系有哪几个特征?客家人为什么要向海外大迁徙?为什么说赣南、闽西、粤东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籍地?这些问题可说是客家学的纲,是客家学的根本,因而这些回答也就深入到客家读者的心坎里了。有了上面这些高屋建瓴式的论述,往下几章再来论述客家祖地的生态文化和风景名胜,概括什么是客家精神,介绍客家历史上的诗画奇才等,可说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如果说《读本》前四章是经,那么后面三章则是纬,经纬交织,纲举目张。而最后一章“了解客家源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由此可见《读本》的构思和布局,体现了作者为广大客家读者着想、对他们负责的态度。
“准确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读本》里,就是表述的忠于历史,忠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忠于事物的内在联系。举例来说,《读本》第一章第二节写道:“中国历史上移民潮此起彼伏。唐宋时期一部分南迁汉人进入赣闽粤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由于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原住民,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客家文化以及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这里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史实,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而这个界定,明确而圆满地回答了为什么形成的是客家民系,为什么南迁汉人能融合原住民,客家文化为什么是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等问题。同时也指出了形成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了优势,从而解决了某些纠缠不休的无谓争论。再如《读本》第六章在论述“客家精神”时,首先交代产生客家精神的历史环境:客家先民饱受战祸和压迫之苦,多次迁徙中又历经磨难,到达祖籍地后又要从头打拼,开辟山林,因而格外渴望家园稳定、国家强胜和民族崛起;接着大处落墨,用16个字归纳出最具鲜明特色的客家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从而凸显出客家民系最具本质特征的理念,说明客家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光大发扬。这一章重点介绍了近代以来客家代表人物和成功人士丘逢甲、曾宪梓、胡文虎、张弼士的事迹,进一步印证了客家精神的践行和价值。可以这样说,《读本》从“前言”“引语”到主体各章的精心设计,并辅以精选的引人入胜的相当数量的图片,达到了作者的预期目的,从而成为普及读物的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