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序

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序

卢斯飞

我和黄权才先生是同事,也是忘年之交。我们曾一起供职于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先后担任过馆长一职,相处十分融洽。我比他年长两旬,只是马齿徒增,在教余写作中遇有图书版本、资料来源、引文出处一类问题,往往向他求助,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近日,由他辑注的《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以下简称《辑览》)厚厚一册即将付梓,他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面对他经年累月付出辛勤劳动的成果,我在高兴之余,又深恐自己的孤陋寡闻有负他的高情雅意。他说,你到过越南高校讲学,不妨先从“所见所闻”的角度谈谈那里社会各个层面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一来印证这种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和根深叶茂;二来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辑览》中诗文作者深厚的汉学修养的由来。他的话给了我很好的提示,因此我就先从访越的“所见所闻”谈起,然后简单谈谈读了《辑览》的点滴感受。

记得是1993年的春夏,我和另一位专家应邀去越南古都顺化师范大学讲学,同时和几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还先后参观了南北部的好些地方,在还剑湖畔、贤良江边、岘港海滩和顺化故宫留下了足印。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最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两国之间无所不在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在家庭、居住、饮食、服饰、工艺等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道德、习俗、节日、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生日礼俗等精神层面,都有着共同或相似之处。越南人家中最常见的是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朋友们见面最常说的是“感恩”,女性一般是姓的后面加一个“氏”字,文物商店和旅游景点一般都有中国字画出售,各家庭院乃至商店宾馆都立有土地神龛,众多的寺院都备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如此等等,都是人们随时随处可以目睹耳闻的现象。就拿语言文字来说,越南语中的很多常用词语,例如劳动、学习、文艺、妇女、主义等,发音都和汉语(特别是粤方言)相近。越南的学校长期都用汉字和字喃(越汉字)进行教学,直到20世纪初才改用拼音文字。在越南出版的词典里,诸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成为民众口头常用的词语。在越南的一些名胜古迹和著名的建筑中,也都可以随时见到两国文化交流的痕迹。在顺化故宫,不仅可以看到石刻的麒麟、翁仲和牌楼,还可以在金銮殿前看到诸如“正三品”“副六品”这些等级观念森严的石碑。而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家庭里,还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中国典籍。朋友们在和我交谈时,能够脱口而出说起《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中他们喜爱的人物。

上述种种,只是一鳞半爪地记录下我在二十多年前的某些见闻。由此不难想象,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当年《辑览》中诗文作者们所受的教育、熏陶和知识上的积淀。事实上,越南以往历代王朝来华的使节大多都是“中国通”,这些知识界的精英都有良好的汉学修养,且能娴熟地运用中文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动地状写出对中国社会生活乃至自然风光的观察和感受。例如,《辑览》作者之一阮攸(1765—1820),在越南是个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中国的《辞海》也收有介绍他的词条。他的代表作《金云翘传》共12卷,3000余行,是越南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在中国也有译本,受到读者欢迎。他曾在清代嘉庆年间出使中国,留有《北行集录》,其中有关广西的诗作就有40余首。他的诗才气纵横,寄托遥深。例如《苍梧竹枝歌十五章》,写了苍梧的山川风物,记录了当地龙舟竞渡的场面,还描绘了江舟如织、棹歌齐发的繁华景象,种种情景,宛转笔端,生动逼真,颇堪吟咏。又如越南著名学者阮思僩(1823—?)曾在清同治七年出使中国,写下日记体散文《燕轺笔录》,具有观察精细、记述生动、笔力雄健等特色。其日记中八月初六从宁明开船北上一段云:“沿江皆山……有如抽笋者,有如排笏者,有如覆钟者,有如展屏者,有如锦绣帐,如挂画衣,如屯兵堆甲,如飞鸟走兽,如凤阁龙楼,如瑶台宝塔,千态万状,绚丽夺目。”作者通过博喻手法,状写出这一带美丽的风景,流露初来到广西的喜悦心情,也显示出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这样的例子,在《辑览》中还可以找到很多。

我在越南讲学的几个月里,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儒释道观念的广泛流传。顺化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友唯教授和我说起,胡志明主席生前讲过:“在我辞世时,我希望见到三个人:马克思、孔夫子、孙中山。”这是越南人民都很熟悉的故事。胡主席尊敬孔夫子,很能说明儒家思想对越南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陈教授研究中国哲学思想40年,被人们尊称为“当代儒家”。我们在一起交谈时,他会如数家珍地谈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谈到“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念,以及“允执其中”的中庸哲学。他认为其中都有合理的内核,值得思考、继承和发扬。越南佛教属于北传佛教,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并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佛教是越南平民信仰的主要宗教,在各地十分兴盛。在顺化,大小庙宇有100多处(胡志明市有1000多处),寺中不少楹联耐人寻味,颇堪咀嚼,如“大道何言有意花能笑,禅机密契无言石点头”(国恩寺),“竹影扫街尘不动,月明穿海水无痕”(孝光寺),“智海湛澄波涵万象重重无碍,性空悬满月落百川处处皆圆”(珠林寺)。我曾到著名古刹玄空寺参观,那里的几位法师听说中国的学者来了,十分高兴,中午设素餐招待,主副食有春卷、粉皮绿豆、芝麻烘饼等十多种。他们还拿出文房四宝,请我题诗留念,我只好恭敬从命,献诗求政:“达摩东渡创禅宗,解脱自身救众生。静坐思维期大悟,别有理趣到诗文。”中国的道教在唐代后流传到越南,那里民间不少人知道三清、四御、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道教尊神,更熟悉雷公、门神、灶君、财神、土地等道教俗神。我们住的专家公寓,南墙前也新建有土地神龛,供奉鲜花香烛,还有一盏长明的小油灯。越南近代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因此一些佛寺里也就出现了三教教主和诸神的塑像,在岘港的灵应寺,观音右侧就是关羽、周仓和关平的塑像,并有一联云:“力敌万人天下有,名留千古世间无。”不仅仅在名蓝古寺,就是在会馆墙上和饭店屏风,也都可以看到红脸关公的画像。

儒释道观念的广泛流传,自然会对《辑览》中的诗文作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打开这部诗文集可以看到,好些作品都以虔敬的心态记述苍梧九疑山(大舜南巡地)和士燮遗迹,歌咏孔庙、灵均(屈原)和诸葛亮,题赞观音阁和湘山寺等。其中参观关帝庙、歌颂关羽的诗歌就有多首。关羽忠于朋友,忠于盟誓,爱憎分明,尚气任侠,义重如山,节操凛然,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形成特有的“关公文化”,很值得有心人去研究。作者们在诗文中对普通民众流露的仁爱思想和悲悯情怀,也值得读者思索。

我在越南讲学期间,还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那里的一般民众对广西都毫不陌生。广西作为中国的南疆,和越南山水相连,再加上边民的语言相近,互有移民,结成亲缘,因此往来频繁,交流密切。而在古代越南使节要到中国内地,广西更是必经之地,从而形成一条自然的水路驿带。在《辑览》里,我们看到不少作品生动细致地描述沿途的山光水色、人文景点、商贸活动乃至市井百态。其中“南宁八景”“桂林八景”“苍梧八景”以及花山壁画和灵渠水利工程等,成为诗人们反复吟咏的对象,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难得的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能有如此众多的成员用中文来描述他们在广西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权才先生辑注的《古代越南使节旅桂诗文辑览》,确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末了,我想用几句拙诗来概括我读完此书的感受:

山相望兮水相连,两国早修翰墨缘。

使节诗文留见证,广西风物众口传。

2014年冬日于宁江斋

(《辑览》一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