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中华之文化 起现代之文心——读《文心雕龙通论》
2025年10月22日
弘中华之文化 起现代之文心——读《文心雕龙通论》
卢斯飞
成书于1500年前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在中古时期的系统综合与总结,是一部“匡救时弊”、具有鲜明指向的书。千百年来,有关《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的著述连篇不断,林林总总,被学术界称为“龙学”,为阐发、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由于史籍上关于该书作者刘勰家世的记载十分简略,而作者所处的六朝时期在文化思想上正处于重大嬗变、全面更新和空前活跃的年代,特别是该书具有“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的风格且用骈文写成,因而在解读上给后来者留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即以《文心雕龙》书名而言,对这四个字内涵的领悟一直是众说纷纭[1],读者更是期待有人“于其晦伏之余,广而通之”,作出更为弘通的、符合实际的解释。
刘业超教授在古稀之年笔耕十载,写成了180万字的三卷本《文心雕龙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近日已由中国出版传媒集团的人民出版社推出。正如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缪俊杰先生在《通论》序中所言,此书通过对龙著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世界文化解读,“对百年来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视野之中,成为当代人一项宝贵的理论资源,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与美学体系的建设提供知识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依据”,其“学术之劳,功不可没”。十年一剑,亮色多多,本文谨择其一、二稍作介绍,并略谈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