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徐訏诗律系统密码

三、解开徐訏诗律系统密码

通过探析徐訏诗作,发现其新诗的格律特点如下:

(一)“寓变化于均齐”的美学精神。徐訏最常写的是节奏均齐但音节数不等的长短句;他有数目众多的“整齐对称式”诗作,但每每在内部参差一把;他写有不少节间对称但节内参差的“参差对称式”诗作。在一首诗之中,他虽讲求各行顿数基本相等,却又不时制造损益;他虽讲求各行音组数目及其结构基本相同,却又不时制造变化;他虽讲求以一种句式(朗诵句或吟咏句)为主,却又不时制造规则性变化;他既使用“重复律”调平仄,又使用“相对律”。总之,徐訏诗体现了“寓变化于均齐”的美学精神。

(二)诗的体式、建节、分行、字数。就体式而言,徐訏格律体新诗有整齐对称式(以六言白话诗为多)、参差对称式,最多是自由的长短句;就分节而言,徐訏新诗罕有一节卒篇,通常都会分节;就分行而言,其诗每节行数不定,通常为四行;就字数而言,其诗长短差互,字数不定,但等长的也不在少数。

(三)平仄安排。第一,调平仄的位置。通常调平仄的位置有三种。(1)在每行的“顿前字”或“音组末字”上。(2)在各行行末上。有三种备选方案:一是对“行末‘顿间音组’”中每个字调平仄;二是先对“行末‘顿间音组’”中每个“音组末字”调平仄,再对“行末音组”中每个字调平仄;三是只对“行末音组”中每个字调平仄。(3)对于字数较多的“顿间音组”[18],要么择其局部调平仄,要么对其各“音组末字”调平仄;特殊情况下调平仄的位置——在音节数目少的对偶句中,对每个字调平仄。第二,调平仄所遵循的律则。重复律:使若干个诗行的声调形式完全相同;相对律:使相邻两个诗行的声调形式完全相反;平仄相间律[19]:以音组或“顿”为单位,使诗行的声调平仄相间,以保证旋律抑扬;添加修饰性音组:在“顿前音组”以外的地方添补诸如定语、状语等修饰性音组,这通常不会影响诗行的声调形式,同时又为实行“平仄相间律”创造条件,其声音效果恰如元曲中的衬字[20]

(四)轻重音相间律。在各诗句中的特定位置采用诸如“的”“地”“得”“着”“了”“过”等轻声字,以造成有规律的音强变化,为节奏增添细部点缀。

(五)“顿”和音组的安排。第一,“顿”和音组安排的特点:①受声调形式和节奏的制约:“顿”的划分不仅受语义和口语习惯的影响,还受声调形式的牵制,即上一诗行的声调形式会牵制下一诗行的声调形式,从而对下一诗行“顿前字”的声调作出期待,在要求被满足的情况下,“顿”的位置才得以确立。此外,在何处顿歇方能使各“顿间音组”均齐或齐中寓变?不得不考虑此问题的实质:“顿”的最终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音组数目和结构的制约。音组安排亦同此理。②最重视行末安排:行末往往要么是各“行末‘顿间音组’”的结构相同,要么是各“行末音组”字数相同,要么是呈规则性变化。③驱遣规则,追求“齐中寓变”:如果只考虑“顿”和音组因素,那么,当各行“顿”数相同,各“顿”中音组数相等、音组结构相同时,可获得最均齐的节奏[21];当各行顿数相等,音组数或音组结构不完全相等时,可获得相对均齐的节奏;当各行顿数不同时节奏性不强,除非顿数变化具有某种规律性。而徐訏追求的是“齐中寓变”的效果。第二,划分“顿”或音组时,有的字可忽略:徐訏诗歌的句首常会出现“于是”“因此”“所以”“那么”等连词,以及“过去”“如今”“从此”等时间状语。可将前述语词视为衬字,不使其对划分产生影响。

(六)诗行。诗行是较大的节奏单位。

(七)韵式。通常逢双行押韵,少有一韵到底;以平仄互押为主,少有同声同韵;偶有转韵现象。

(八)韵律。通过“重复律”“相反律”编排声调形式以营筑旋律;通过编排音组、“顿”、轻重音、诗行、诗节以营筑节奏;注意使用有助于营筑韵律的修辞方法——利用对偶产生均齐的韵律组,利用排比产生和谐的韵律组,利用反复产生重复的韵律组,利用复沓产生同中有异的韵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