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样板戏”
第一批八部“样板戏”包括京剧:《红灯记》[3](中国京剧团演出)、《智取威虎山》[4](上海京剧团演出)、《沙家浜》[5](北京京剧团演出)、《奇袭白虎团》[6](山东省京剧团演出)、《海港》[7](上海京剧团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8](上海市舞蹈学校演出)、《红色娘子军》④(中国舞剧团演出),交响音乐:《沙家
舞剧《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学校从1964年开始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排练的。到了1965年,逐步排成一个大型作品。周恩来非常关心这部作品,曾经十次观看演出。1965年7月19日,周恩来热情地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戏。陈毅也鼓励大家搞好这出戏,为无产阶级争光。他们还逐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上海舞蹈学校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1967年4月24日,毛泽东观看了演出,说《白毛女》好!1971年7月《白毛女》按当时演出稿投入电影拍摄,1972年春节公映。
④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原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改编演出的。1963年11月,周恩来指示剧团可以搞革命题材的剧目。1964年1月,他们选定改编《红色娘子军》,准备为国庆十五周年献礼。同年9月27日,周恩来看了《红色娘子军》的彩排,非常兴奋,立即批准上演,并指示用这出革命芭蕾舞剧招待参加国庆活动的外宾。10月8日,毛泽东观看了《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浜》[9](中央乐团演出)。即“五京两舞一音乐”。
《样板戏·史记》[10]一书对八个“样板戏”不同时期的排名次序进行过历时分析,该书意在通过不同时期的排序说明“样板戏”地位的上下沉浮,我认为这一分析是没有多少实证依据的,大多是臆测而已。例如,1964年6月5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揭开了序幕,演出的大戏有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杜鹃山》,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淄博、青岛京剧团的《红嫂》,云南京剧院的《黛诺》,长春京剧团的《五把钥匙》,唐山京剧团的《节振国》,内蒙古京剧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天津京剧团的《六号门》,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11]上述这一排序就没有什么地位轻重的讲究,只是按照演出单位排序的,并不意味着特别看重某一出戏。实际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作品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不同时期反响都很大,但是,并不以排序作为高下区分的标准。
笔者在下文对第一批“样板戏”相关的几个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意在说明“样板戏”被确认为经典的过程。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提到:“看过这出戏的人,深为他们那种战斗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的艺术力量所鼓舞,众口一词,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更是争相传告,纷纷表示要向京剧《红灯记》学习。”这是“样板戏”批评史上第一次书面出现“样板”一词的赞誉。[12]关于“样板戏”这一称谓、评价以及构成,主要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样板戏”作为理念的提出
“样板戏”这种口头称谓始于1965年5月。据汪曾祺在回顾《沙家浜》的创作过程时披露说,他们创作组按照江青传达的毛泽东的意见,将《芦荡火种》改了第三稿。“1965年5月,江青在上海审查通过,并定为‘样板’,‘样板戏’这个叫法,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提出来的。”[13]1966年2月,江青借助《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对“样板戏”的“划时代”意义定下基调,认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泥塑《收租院》等,已经得到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批准,在国内外观众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14]。至此,江青经过1963年开始的京剧改革,已经凭借“样板戏”的艺术贡献而获得“文艺旗手”的资本。
(二)官方对“样板戏”的认可
196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这是国家权威报刊正式出现“革命样板戏”一词,且确认数目为八部。
该文的“编者按”认为,“1964年以来,中国兴起了京剧、芭蕾舞剧和交响音乐等革命改革的高潮,创造了八个革命样板戏”。“这些革命样板戏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艺史上的伟大创举。”该文认为这些成就也是不同政治路线斗争的结果。“这些成就是冲破了旧北京市委、旧中宣部、旧文化部反党反社会主义领导的重重阻挠和种种压制取得的。”“在这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中,江青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江青借助“样板戏”获得了极高的政治资本,也在文艺领域宣告了“文革”的开始。
(三)八个样板戏说法的来由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也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第一次明确了“样板戏”的具体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说法是重要依据。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认为这八个革命“样板戏”“不仅是京剧的优秀样板,而且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优秀样板,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个阵地上的‘斗批改’的优秀样板”[15]。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是宣传“样板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辉煌成果的盛大检阅,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报道:“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辉煌成果的盛大检阅,这是对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以他为总后台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沉重打击。”该文点出了“样板戏”出台的政治背景是:“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盘踞在文艺界的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和他们的总后台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已经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16]“样板戏”的创作中也处处服务于这一当时最大的政治目标。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该文的思路承续了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的文章《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1967年6月17日,《人民日报》的《我国文艺舞台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将出现百花盛开的春天》报道了“样板戏”演出的盛况,“为纪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而在首都演出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受到了工农兵群众的极为热烈的欢迎。这次盛大的演出历时37天,演出218场,接待了将近33万名观众”。196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纪念邮票已于1月30开始发行。这套邮票共九个图案,用影写版彩色印制,面值均为八分。其中一至六图已于1月30日开始发行,其他三个图将另定期发行。笔者对上述关于“样板戏”的权威文献进行清理,目的是以具体史实廓清第一批“样板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