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幽默作品览粹——读《中国幽默文学史话》
吴淑钿
《中国幽默文学史话》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书。学术性是指它叙列了自先秦到当代的中国幽默文学作品,逐一介绍并加以解说及批评,使读者一方面认识这些作品,一方面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大体发展有个印象。所谓大体,是因为各种作品之间并无先后或承传的结构关系,寻绎幽默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是作者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他们只在《导言》中纲领性稍加叙述,“披露”这个文学范畴的视野才是他们的写作意图。然而这个范畴也是够广阔的,散文、小说、诗词曲、戏剧各种文类都被概括在其中。将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性质的这一部分澄汰下来,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原来也是个很富幽默感的民族,并不是只会板起脸孔讲仁义道德;虽然那一大堆作品里很多笑话其实亦离不开仁义道德,但讲得活泼生动多了,读者若细读书中举出的大量多姿多彩的故事,必然趣味无穷。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说:“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他显然十分着重幽默的文化功能:“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日趋顽固。其结果必有天下相率而为伪的生活与文章,也多表面上激昂慷慨,内心上老朽霉腐,五分热忱,半世麻木,喜怒无常,多愁善感,神经过敏,歇斯底里,夸大狂,忧郁狂等心理变态”。换言之,那便是个虚伪而了无生气的社会了。他狠狠地力陈欠缺幽默的严重后果,大抵亦借势抒泄对中国幽默文学尚不足的不满。在中国文学的堂庑中,各种文类中固然不乏幽默之作,最丰富的却往往是在小说、戏曲特别是笔记小说之中,也幸而有这支阵容庞大的作品队伍,使中国幽默文学的园地繁花盛放,既展示了我们民族性中的慧黠与诙谐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自古文人在载道言志外,所努力呈诸笔端的,及在表现荒谬人生的种种。
所谓幽默的定义,正如作者说,基本要求是引人发笑,他们界定幽默文学的作品,是指“使用讽刺、嘲谑、诙谐滑稽等笔法创作,能引发读者发自内心的笑声并使之受到某种教育启迪或得到身心的愉悦的文学作品”。本书所列例子即为符合此意的范围。按此范围去看,作者选例的标准是在于侧重幽默的效果,即除了引人发笑外,尚有净化感情与理性反思的文学功能与价值。所以他们往往在叙述一个或多个故事之后,又不厌其烦地揭举其中的精义所在。例如人所熟知的《刻舟求剑》是讽刺那些固执呆板拘泥成规的人。《启颜录》中写一个和尚不让弟子吃蒸饼和蜜,声称蜜是剧烈毒药,结果弟子利用他的谎言把二物吃得一干二净,这是写聪明人如何捉弄自以为聪明的吝啬鬼的,是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强中更有强中手。《笑赞》中富家子弟用钱贿赂师长买个德行奖,作者说其本意在借赞语讽刺贿赂公行的社会现象。在所引历代幽默诸作中,为取得愉悦身心的阅读效果的亦不在少数,在这些例子的后面,作者便将自己的感受作为注脚,意在使人领略好笑之处,例如《迂仙别记》中说迂公闻说马肝有毒,便割掉马肝而马立死,竟大悟马肝确有大毒,作者在故事后面说:“把这毒物割掉马尚且还死,留在体内那不是更糟糕?看看他这体会有多深刻。”在这一面引一面谈,文字浅易通俗,读者不必花心思就能逡巡于中国幽默文学的国度,有了适当的解说,古典的语言便不构成阅读的障碍,而这也正是史话之“话”的文体特色。
中国幽默文学作品既以小说居多,故事性的表现形式便是最为普遍,故事都是篇幅甚短的,精练地描摹人物情节或对话,或显或隐地幽默一番。正如林语堂所说:“越幽越默而越妙。”含蓄的比泼辣的又总易令人会心微笑。薛宝琨在《中国人的软幽默》中将中国人的幽默分成软性与硬性,软性是指曲折含蓄的婉转形态的幽默,硬性则是指色调鲜明,风格粗犷,情感酣畅的幽默,以讽刺见长,又以伦理道义的规劝为目的。本书作者没有对所述作品作风格的归类或分析,但除了在内容及背景以至作者问题的考究有清晰介绍外,体例的说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体例的说明可帮助读者掌握不同的表现形式,知所领略,特别是那些别致的作品,如《义山杂纂》,全书四十一则,每则有一小标题,标题是一种结果或结论,下面列举若干引起这些结果的事实和现象,读者要调动想象力,才能在事实和结论间看到联系而得的幽默感。又例如明代赵南星在《笑赞》中列出七十二则幽默文字,每则之后加一赞语,不拘一格的赞语又成另一番幽默。潘游龙的《笑禅录》形式更独特,每则分“举”“说”“颂曰”三个部分,要通过解说,读时才知所偏重。体例之外,本书亦对作品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如诸本《笑林》及《笑林广记》的写作手法差异,或同是冯梦龙编著,《古今谭概》《笑府》《广笑府》以至他们认为也是冯著的《笑林》及《雅谑》,各本的特色及艺术成就高低的比较,这些整理工夫都是颇具学术价值的。此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著作中,作者不时指出上下古今的某些关联,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大概源自浮白主人《笑林》的《风水》,清代《嘻谈录》中的《偷酒》源自《启颜录》的《吃槌》等。细加寻绎,或者可以理出中国幽默文学的某些原型?
书首的《导言》除了谈论幽默文学的意义外,亦叙述了中国幽默文学的发展概况。宋代是中国幽默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既有笔记中穿插性的篇章,又有专著性的创作,种类繁多。明代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巅峰,专著之多远冠各代,手法多样,成就最大,及后清代亦不遑多让,媲美于宋。从本书篇幅计算,五十七篇中宋明清三代作品就占了三十六篇,宋以前七篇,清代以后十四篇。现代文学中林语堂、鲁迅、老舍、梁实秋等都有专篇撰述,可见作者对此时期的幽默作品仍然重视。
幽默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与才有关,不是可以学习得来的,稍有所偏,即易成讽刺,流于酸腐。读《中国幽默文学史话》,固可游目观览历代精粹的幽默作品,若由此而对当中含纳的诙谐喜感与理性寓意有所启悟,则不难获得一个如林语堂所谓的宽容而同情的幽默人生观。
(原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95年7月3日,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