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丰富人生
《幽默与人生》的下编《人生走笔》从抗日抗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以上。岁月如流,当年的幼稚蒙童,如今成了两鬓飞霜的老人。这位从客家山村走出来的学子历尽沧桑,饱经忧患,遍尝五味,但他始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专业,痴心不改,终于成为事业有成的学者和受人尊敬的师长。这里面可述、可记、可喜、可叹、可思的事情林林总总,难以胜数。但我以为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几句话,为读者理解他的人生记录提供了一把钥匙。他说:“在我的大半生当中,总是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激励和引导我积极向上,求真求善。这当中有先哲前贤的嘉言懿行,有老师们清风朗月般的品格,有先辈们达观乐天的精神因素,有底层民众默默耕耘的坚忍表现。特别是那些爽朗恢弘、朴素率真、从容淡定、乐观风趣的优美品质,曾经帮助我平衡身心,驱散忧郁,化解困难,走出低谷,并且在教学人生的平台上找到了实现自我的生命归宿。”所有这些,在书中均有对应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并非泛泛而谈。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在作者的心灵中发芽植根,牢牢增长。举例来说,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幸得到一些良师和名师的指点,特别是在大学阶段有幸聆听李达校长和刘永济、刘博平、黄焯、胡国瑞、沈祖棻、程千帆、刘绶松、李格非以及袁昌英、张月超等众多师长的教诲,深深感受到他们青松劲竹的风骨和可贵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理想,不忘传统,追求新知,建立合理的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而在漫长的磨炼时期,来自家庭、恩师、同窗、知友、同事、学子、家长……形成的“大地之爱”,温暖和鞭策着他不甘沉沦,坚守道德的底线,守护着育才树人的精神家园。他在内蒙古大草原的18年,我们国家正处于“左”的观念弥漫的不正常岁月,特别是在“文革”的灾难岁月里,他因为背着“白专道路”的包袱而吃了不少苦头,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和草原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正如书中所说:“尽管外界的风雨雷电不时袭来,但只要一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泉水般清澈的眼睛,我便忘记了种种忧愁伤痛,甚至是带着一种燃烧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于是,学生们奇异的目光消失了,代之以会意的微笑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作者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初为人师”的,他从一开始的别无选择,到逐渐产生感情,直到愿意“终身厮守”,并且赢得学生们的尊重。此中的过程给了我们好些启示,但我认为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始终是其中的首要原因。
如果说作者在求学时期和磨炼时期更多是吮吸“大地之爱”,从中得到力量,那么他在奋发时期更多的是回报“大地之爱”,在“种松爱菊”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改革开放之际,爱才心切的老教育家袁似瑶院长排除困难把他调入南宁师范学院,为他提供充分施展身手的教学平台,从此在八桂大地顺风顺水地演绎新的人生。他从1981年春来到广西,到2008年72岁时在教学工作中站完最后一班岗,亲自为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授课或担任他们的导师。他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探索,形成了“广、新、深、活”的教学风格,并且以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生动隽永、波澜起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赢得学生们的爱戴,让他们如沐春风地去接受和获得知识。所有这些,在作者所写的《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和《在八桂大地上辛勤耕耘》篇章中均有翔实的描述。他在文中畅叙“乐在其中”“爱在心中”和“严在教中”的种种体会,对我们老教师可以说深有同感。他在获得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证书后又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可说是实至名归。而他们家里三代人在教育工程上“接力”的经历,也确实是曲折地反映了“国运兴则文教兴,国运否则文教衰”的历史过程。
《人生走笔》的另一特色,是作者在追溯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忆时,不仅记录了个人在寻梦——沉沦——奋起中的心路历程,而且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介绍了有关的环境背景,折射出斑驳的时代风云,为我们了解一代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变化提供了思索的空间。这就是它的史料性吧。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客家人一向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到了20世纪上半叶各种救亡思潮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描写了抗日烽火中同仇敌忾的高昂民气,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有声有色的学潮和进步歌曲的传播。同时,作者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亲历亲闻的历史镜头,例如建国初期组织师生参加的政治运动,当时社会风气的清正廉洁,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热烈备考、准备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等;当然也叙写了以后在越来越“左”的观念支配下,社会生活轨道的偏离,以致出现“文革”那样的灾难岁月。书中后面还写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以及知识分子因长期的精神枷锁“涣然冰释”而产生的喜悦和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我想年岁相当、阅历相似的读者,会从阅读中勾起回忆,引发思索,有所收获。至于书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更是离不开时代的印记。像日本投降时的民众狂欢,兵荒马乱时绿林好汉的“尊师”之举,刘博平教授在反右批判大会上的发言,农场里将错就错的“弟兄会”,还有内蒙古草原的气候、饮食和迷人风光,如此等等,或令人高兴难忘,或令人忍俊不禁,或让人静默沉思,或让人在辛酸中感到安慰。书中再配以有关的图片,穿插精练的诗词和生动的场景故事,使作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生活经历显得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民间性的存史价值。
(原载《广西文史》2012年第3期,作者为江西丰城市教育局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