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渊源

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2013年春夏期间,连续播出了百集大型系列节目《华人世界·客家足迹行》,翔实介绍了全球各地上亿客家人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给了我们极大的感染和启示。那么,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人突出而强烈的爱国爱乡精神千百年来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呢?

首先,客家先民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于中原一带南迁,在他们经历的至少5次的大迁徙行程中,我国社会正处于民族矛盾激化或阶级压迫上升时期。征之历史,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明末清初、晚清时代和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客家人爱国爱乡精神发扬蹈厉、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几个高峰时期,出现了文天祥、袁崇焕、孙中山、朱德、叶剑英等一大批令人敬仰的民族英豪。客家先民饱尝战祸离乱之苦,痛恨侵略战争,热爱和平自由。客家人牢记古圣先贤和前辈的教导,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和扬帆海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渴望祖国强盛、民族崛起和家园安康。他们不论身居何处,从事什么工作,事业有成,都不忘回报祖国、民族、故乡和社会,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繁荣兴旺,体现出和祖国人民血脉相连的真情。

其次,客家人根在河洛,深受中原文化熏陶,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从思想意识层面来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无疑是其核心理念。儒家思想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入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长期在客家地区深入人心。客家人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通过教化而代代相传。这些理念在文天祥的《指南录》和《吟啸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特别是其中写于大都狱中的《正气歌》,遍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的高风亮节以自勉,集中体现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再次,客家人具有素朴而又浓烈的“慎终追远”的意识。[1]他们敬畏祖宗,讲究父母丧要尽礼节,祭祀要尽虔诚,特别重视谱牒堂号,彰显出身门第,具有浓郁的“认祖归宗”和“叶落归根”的观念。他们牢记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即使身居天涯或是海外,都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原乡方言土话。他们在南迁闽粤赣等地区后,凡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家族后人,总是尽可能居住在连成一片的村落,因而出现上百人乃至几百人居住的围屋。他们团结互助,精诚合作,具有浓厚的抱团意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客家先人辗转来到南方偏远地区后,筚路蓝褛,开垦山林,精耕细作,传播先进文化,终于开发出一片新的天地。客家人对于这片世世代代付出艰辛劳动、列祖列宗安息的地方格外珍惜和热爱,他们热心公益,投资家园,捐款办学,讲求奉献,成绩卓著,闻名遐迩。正如前人所说:“慎终追远,仁也;显亲扬名,孝也。”[2]他们的这些观念和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一种正能量的作用。

最后,客家人当中优秀的领军人物和公众代表人物在发扬客家爱国爱乡精神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例如,文天祥起兵勤王,得到大批客家乡亲的响应;孙中山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活动中,得到海内外客家人及其精英的拥护;曾宪梓、田家炳等人在热心办学等方面的义举,带动了一大批客籍企业家的投资,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形成客家人爱国爱乡精神的历史因素自然不止这些,它正等待有心人的发现和研究,追本溯源,探骊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