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意之切
在血与泪的文学之外,爱与美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金克木的情诗是情窦初开的少年人爱的告白,单纯明朗,坦白中又含有羞涩。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诗人依然保持着这份执着的追求,汪曾琪先生的《跑警报》一文对金克木有风趣的描述: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生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8]。由此可见金克木对爱的执着。
从数量上看,金克木的情诗不算多,但已构成了意象斑斓的世界。对情诗他有独特的见解:“情诗一定是写爱情吗?情是主要的。一种情,莫名其妙的情,最为人熟悉而且较易表达的是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但这也可以类推到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的情,宗教的,政治的,都可以。”[9]所以从象征意蕴来看金克木的《访旧》就别具意味:
榆钱胡同这美丽的名儿!
一年来曾屡屡劳我涉想。
一年后我大胆重来拜访。
但老去的人儿哪里还有相思?
何况此时已早是人去楼空,
只屋角还停留无巢的燕子。
燕子也免不了要再筑新巢,
我只合想念着你的名儿到老!
这首诗“在诗体上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有半透明的意境而又有半音乐性”,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节奏,和按照体型而加剪裁的自由体”[10]。如果仅仅从情诗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很容易找到感人的契合点。但是作进一步分析之后发现,诗人写诗时只有23岁,“老去的人儿”可能不是诗人自己,根据诗人自述的创作意图看,“这又确实是一首情诗,是作者的真情,只是不能把诗句都向作者头上落实。看起来写的是一般的情而且是旧诗中的老调子,但所发抒的却不仅是爱情而是盟誓,是可以一层层推下去的,是随读者的感受和意愿而不同的。所以这诗就不能说仅仅是旧情诗的新花样了。情可大可小。大而言之,那是1934年,中国南方抹去了红色,东北四省归了日本,北平成为半沦陷区;在欧洲,德国已经掀起历史大倒退的风潮,灰暗的天空包裹着大部分地球。这时对旧日的美好理想怎么样?怀恋?坚持?要发出盟誓。哪怕只剩下一个名儿也要想念到老。这可以叫做忠贞不渝的爱情吧?但不限于青年男女之爱。‘想念’而向世外逃亡是可怜,但总不如‘忘记’而在人间投降的可耻”。[11]从接受的角度看,确实找不到什么意象可以和诗人的创作本意联系起来,正如施蛰存所说的“诗意不能一读即了解”[12]。可以说诗人正是以朝思暮想的情人为祖国的象征,诗人以情诗为筋骨,融爱国情怀于其里,将小我之情上升为家国之恋,更具含蓄美。
在中国新诗的王国里,情诗是较为受人注目并富有感染力的一支,湖畔诗社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13]。他们爱的吟唱透出清澈明丽之气,展示出青春时代恋情的本原之美,给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他们的爱情诗“所歌咏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14]。在这一点上,金克木的情诗和湖畔诗社诗人的情诗有共通之处,青春华年里最美的情怀在他们的笔下荡漾着清扬的韵律,定格了青春时代的鲜活柔情,二者是在不同时代里的歌吟,相映成趣。湖畔诗社的情诗以天真取胜,金克木的情诗在清纯的旋律上加上了年轻人特有的缠绵情调,追求现代性与古典化的内在融合,更为委婉细腻。在现代派诗人群中,金克木的情诗少了戴望舒情诗里的哀怨气息,也不像卞之琳那样在诗中隐藏自我,而是飞扬着青春的气息,在绵密中含着真切,在明媚中透出素朴,以其清澈流丽的品格和内在蕴藉的风度定格了少年情怀的单纯、明净,成为一种咏叹。
(原载《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作者简介:柴晋湘(1980— ),女,山西朔州人,钦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
【注释】
[1]蔡元培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影印,1982年版。
[2]公木等:《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3]金克木:《挂剑空垄》,三联书店,1999年版。
[4]陈远征:《现代中国的诗人与诗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柴晋湘:《古雅意象凝结的幽微诗情——论金克木三十年代的诗歌》,《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梁宗岱:《诗与真·序》,《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7]谢冕:《金克木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8]范培松:《汪曾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9]金克木:《金克木小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金克木:《金克木小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施蛰存:《现代杂忆》,新文学史料,1981年版。
[13]废名:《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朱自清:《惠的风·序》,《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