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语言 经典名篇背诵》序
卢斯飞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邀请有关学科的专家教授,选编了一本《文学 语言 经典名篇背诵》作为教学辅导用书,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读成诵,入脑入心。是书选入古今中外有关语言和文学的作品凡二百余篇,大多是文擅雕龙、素有定评的佳作。书成,文学院院长伍和忠教授嘱余为序。我一向喜欢苏轼的两句名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今年届古稀,自知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坚辞再三而未获允,只好在这里说上几句,算是“瞽言刍议”吧。
本来,经典名篇的流传,大抵是因其文质兼美,有益于社会文明和世道人心,且对读者具有悦目悦耳、悦心悦志的作用,故而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分畛域,无胫而行。但《文学 语言
经典名篇背诵》的出版,对于文学院同学和一般青年读者来说,仍然具有适时有益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培育人文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处所。但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拜物教风行一时,人们的价值观严重扭曲,因而大学里往往只重知识教育和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卓有成效地从事这一方面的实践,即如何从心灵深处激发起青年朋友对于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健全、人的自信、人的理想的追求。当然,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定于一种模式,但事实证明通过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的学习和感染,的确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我很赞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意见:“一个人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而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陶冶感情,提升精神境界,化育高度人性”。所谓人性,讲的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杨叔子《科学与人文,相融而成绿》,见《中华诗词学会通讯》2002年第3期)。在这方面,经典名篇可说是独擅胜场,可以起到其他方法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拿中国历代诗词来说,这样的作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如:
对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兄弟姐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对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妻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对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青年:“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对人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对为学:“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对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民族:“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对信仰:“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对待自己的一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它们在我们人生旅途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诗词如此,其他文学艺术品种在人文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大同小异。我们知道,人性的对立面是兽性。人性发扬光大之日,乃是兽性销声敛迹之时,愿我们都来做求真求善求美,弘扬人性的有心人。
二是可以扩大视野,加深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优秀文化可以冲出牢笼,翱翔世界。历史上如果没有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就没有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就没有新文学的诞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五四文化开放时代,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从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到罗素和杜威等哲学家的思想;西方的文学思潮,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外国的文学家,从印度的泰戈尔到西方的莎士比亚、弥尔顿、哥德、拜伦、雪莱、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惠特曼以及俄罗斯的普希金、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等,被大量介绍进来,形成一股热潮,中国的优秀作家鲜有不受其影响的。我们虽然不一定是从事创作,但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开拓视野,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优秀的外国文化大胆拿来,为我所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像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闻一多、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季羡林等“大家”,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根基深厚,目光锐利,做过深入钻研的。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出入自如,探骊得珠,自出机杼,自铸伟辞。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场“国学热”的讨论,对于“国学”的界定、范围、价值和作用等虽然还存在争议,但通过讨论,人们也明确了不少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观念;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还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高尚气节,以及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所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可以在经典著作中发现。为了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而且,适当读一些经典著作和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完善自我人格、提高精神境界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三是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语文修养。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巨大的语言之一,它的词汇丰富多彩,语法严格而灵活,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言简意赅而韵味无穷。半个世纪前我在大学读书时,我的老师曾要求每个同学在一年里背诵百把篇诗文,三、四年里这个数目就可观了。背诵名篇,的确使我们沾溉无穷。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程千帆老师在讲授王安石《明妃曲》时,一口气背了有关王昭君的十几首作品,边朗诵边评点,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最近我看到《咬文嚼字》杂志上一篇《国人常见十大语错》的文章,其中提到的就有把“令尊”说成是“家父”,把“权力”说成“权利”,把“念起紧箍咒”说成“戴上紧箍咒”,把“唇枪舌剑”说成“唇枪舌战”等。还有一部电视剧的字幕上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写成“君子之泽武士而斩”,一位著名演员把唐代诗人杜荀鹤念成“杜苟鹤”……我看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和语文修养有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出现语错,岂不是误人子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名篇,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活跃思维,打开思路,写好文章,应酬交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虽年过古稀,但仍经常背诵名篇佳作,乐此不疲,以此提高生活情趣,充实精神世界。青年诸君,不妨一试。
拉杂写来,不中腠理,尚请读者正之。
是为序。
写于猪年岁末大寒之日
(该书已于2008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