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话的现状和未来

一、关于客家话的现状和未来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最重要的工具和载体。方言也是识别民系的主要标记。客家话(客家方言)被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是“客家文化的无形结晶、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它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古中原语俗风格形式内容,其大多音韵语法词汇都可在古籍中找到出处。可以说“现在客家方言比北方中原的方言或汉语普通话更有古汉语的味道”[1]。它的学术研究价值自不待言。客家话形成之后,客家人就世世代代沿用了与生俱来的老祖宗的语言。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哪怕是到了异国他乡,都坚守一个家训:在家讲客家话,在外讲当地话或普通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是客家人的一个优良传统。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中国已冲出封闭圈,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全世界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也有三亿人学习外语。客家人面对相互学习各种语言的汹涌潮流,当然不能无所动心,不但要努力学好普通话(国语),还要学好外语,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全国和国外先进发达地区学习、交流经济文化科技和管理水平,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兴旺。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为统一语言会不遗余力不断加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力求做到全国大多数人都会说普通话,用普通话作为语言交流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各地方各民系的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局面可能会存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客家人现有八九千万,大多居住在客家大本营——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粤北和粤西,广西的桂东南和桂东,以及赣南、闽西、台湾等地。每年从大本营到非客家地区工作生活的客家人数以万计或十万计。他们到了那里生根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到了二、三代可能就不会讲客家话了,过了四、五代可能连祖父、曾祖父是否客家人都不知道了,这些有客家血统的人就消失在客家茫茫民系中。有一部分客家人虽不在客家大本营,居住比较分散(如广西100多个县区都分布客家人),但他们集中聚居在一个乡、一个镇、一个村或一个屯。这些地方的客家人,就能把客家话一直保留下来,他们在客家本乡本镇本村本屯都讲客家话,到了非客家聚居的别乡别镇别村别屯就讲当地话。至于大本营的客家人,时时刻刻见到接触到的人都是客家人,当然都讲客家话。由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步步深入,时间长了,大多数客家人都会用普通话交谈,但客家人之间交谈肯定基本上还是使用客家话(有时会夹杂一些普通话)。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客家话、普通话、外语共同存在,在不同场合中随机应变,用普通话表示准确清晰就说普通话,该用客家话表述才生动透彻就说客家话。不少客家地方是旅游热点景区,外国游客川流不息。客家地区经济发展了,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多了,客家人会努力学习外语,直接与外国人用外语交流。总之,客家话要退出历史舞台是亿万斯年的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客家话节目,不是受到海内外客家人的欢迎吗?我们不是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吗?

这里顺便提到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同样存在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客家山歌源远流长,千锤百炼,手法多样,意境优美,被称为“天籁之音”,因而代代相传,至今为客家乡亲特别是中老年人所喜爱。出门在外的客家游子在异乡听到当年熟悉的山歌,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故乡的亲人风物,产生浓烈的乡思乡愁。

改革开放后,随着音响、电视机进入普通家庭,流行歌曲、摇滚音乐、港台歌曲潮水般涌入,大陆新一代歌星的崛起,客家人(主要是青少年一代)都热衷于演唱欣赏流行歌曲,或追捧大牌知名歌星。客家山歌大有走向衰落之势。客家山歌欲要传承发展下去,只有对它大胆变革。无论是演唱形式、手法、技巧、曲调、旋律、内容都要革新,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了。不但要会唱昔日优美的情歌,也要会唱反映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表现平民百姓的情感心态的新歌。还要通过发掘、整理和优化,努力把客家山歌打造成被国人认可的原生态音乐,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组的比赛,大造声势,让曲调优美动听、匠心独运的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人爱听爱唱,不是客家人也爱听爱唱,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