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之道·师范

治学之道·师范

我入学的时候,卢老师已不带研究生了,但他仍然为全体中文系的同学开设“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这门基础课。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提着印有“客家”字样的白色简约布包,步履小而轻缓地走进教室。他很喜欢这个布包,总是把它提在身旁。我猜测这是作为客家人的他对家乡文化的一种眷恋,也是他思念家乡、家人的一种款款表白。

卢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开宗明义地说明基础课的意义,并开了一份小书单,要我们好好读书。他看着座位上的我们,说道:同学们,都是20几岁吧,看到你们就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你们这样年轻,要珍惜时光,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为了能让我们牢牢打下基础,可以说卢老师把这门课上的非常“基础”。他每节课都写板书,一写就是整整一黑板,板书的字隽秀工整,格外好看。假若凭字体来想象写字的人,你一定会认定这是位翩翩君子。如果当时有微信,同学们一定会拍照上传,温文尔雅的卢老师配以这幅笔墨不知要在朋友圈中引发多少点赞呢!如今想来,每周一个半小时的课堂板书,这位70岁的老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啊!

课堂上,卢老师时常穿插自己的切身经历。原来卢老师报考武汉大学是因为地域限制,否则他当年也可以报考北大和清华。而选择读中文系,的确是文学功底深厚,另也有中学时期偏文轻理之因。卢老师也有初写论文的不解和困惑,更有对写作的执着追求和在武大期间担任班长、校报《新武大》副总编辑的意气风发。后来卢老师送给我他这一时期的一张照片,消瘦英俊的脸颊、浓密的黑发、配以复古圆镜片的金丝边眼镜,给若有所思的神情增添了些许神秘新潮。由于照片是经典的黑白色,可以想见这张面孔是多么适合专注地欣赏。

课程结束后,卢老师要求我们每人提交一篇论文,并就选题原则、材料筛选、视角发掘、比较论述以及对交叉学科的应用做了一番讲述,此前在研究生入学典礼上,卢老师对治学方法已经做过发言了,而今在课程上他又结合具体内容再次传授治学之法,足见他对学生用心良苦。只可惜,那时我对论文毫不用心,只匆匆凑了一篇字数,算作作业,交差而已。想来,真是愧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