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的喜悦和收获
1983年的二月底或三月初(确切日期暂未查实)的一个星期六晚上,南国中文学院开学典礼在共和路自治区工商联二楼大厅举行(当时民进广西区委会亦暂在该处办公),报名入学者约300人,气氛热烈,令人感动。学员中有年过不惑的干部职工,有返城不久尚未找到工作的知识青年,有“三班倒”的工人,有身有残疾、拄着拐杖的女孩……我记得南宁群众艺术馆的张丹馆长(女)和馆内几位业务人员全部报名参加;一位从河南来广西探亲的青年为了求学就住在亲戚家里;一位南宁客运段的职工(6/5次特快的列车员)有时不能前来听课,就专门买了一个当时罕见的录音机,委托他人录下讲课的内容以便复习。这许许多多生动的事例,反映出当时各行各业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由于学员人数较多,经过征求意见,把他们分成一个“白班”(在白天上课,主要是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三个夜班(晚上讲课),另为不能参加面授的学员办一个刊授班。各班都成立了班委会,并由民进区委会指定专人联系(这几位同志都是没有报酬的“义工”)。
按照教学计划,第一学年先后开设的课程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写作和现代汉语,此后又开设了古代汉语、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多门课程,并开设了外语(日语)的选修课。承担教学任务的师院支部的各位老师,都是学有专长,在校园享有令名的教学里手(不久都获得高级职称),他们精诚合作,互谅互让,认真备课,在各自承担的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在我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区委会的赵大冠同志曾为我代课)夜幕降临,三个班的教室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三位老师分别上阵,教室里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和掌声。《中文辅导》(第一学年由林仙健任责编,第二学年由我任责编)由于出版及时,内容对路(除了各科讲义,还有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等),也颇受学员欢迎。
学员们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参加考试。有的作文不但字迹工整,而且内容充实,有血有肉,受到老师称赞。学院根据考核成绩和师生评议,在学年结束时表彰了一批优秀学生,并报请民进区委会批准减免了他们的学费。他们当中,我记得有一位是在兴宁区某部门工作的姓郭的男同学,另一位是在区体校工作姓刘的女同学。
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金钱观念比较淡薄,师生关系较之往后要显得诚挚。课前课后,师生互动相当密切。记忆当中,有一位姓苏的同学写了几篇小说,要我帮他修改,他后来几经努力,到了区内一家报社工作。一位来自市群艺馆姓邱的同学擅长作曲,我们还愉快地合作谱写了《南国中文学院之歌》,歌词第一段开头是“荡起青春的双桨,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一位来自农村的姓杨的同学喜爱散文和新闻报道,离校后还和我经常通信,他身有残疾但坚持写作,后来到了县文联工作。当时彩电还是相当抢手的紧俏商品,有一天我站在兴宁路一家商店门口观看电视机正在播出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的末集,恰好遇上了在该店上班的女学员小周,过了不久她果真帮我买到了一台东芝彩电,并亲自开着三轮送到我家。这台小彩电我看了整整十年,大大丰富了我们家的精神生活。类似这样的事例,其他老师也经常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