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中 乐为师
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卢斯飞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他在《幽默与人生》中深有感怀地描述家中三代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之路,并自豪地为儿子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感到安慰。卢斯飞从1981年春调来广西,到2008年72岁时在教学工作上站完最后一班岗,这当中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14年,主要是给全日制的本科生以及函授生、电大生和自考生上课;1995年他被获准为广西师范学院的首批研究生导师之一,重点转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先后为来自日本、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留学生讲课,还曾经应邀赴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讲学并且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他常常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的三大“乐事”之一。也正因此他才会在广西的这片热土上愉快地开垦、耕耘、培育、浇灌,收获了累累果实,找到了心灵上安稳的归宿。他总结自己的教育思想,即乐在其中、爱在心中、严在教中。
“乐在其中”这是卢斯飞对教育工作最深刻的感受,也是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最根本的动力。在教育工作中,他将老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尊重师生的主体性,一方面他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自己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与学生相互切磋,彼此获得激励,创造教学相长的乐趣。他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启蒙者、引路人与受益者的关系,也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他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共在、平等和交流,把优秀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对手”。因此,他的教学过程更像是一场智慧上的撞击,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生茁壮成长,脱颖而出,他都无比喜悦开怀。值得一说的是,湖南湘潭市有个杉山中学,是一个仅有初中的乡村学校,该校先后有3位教师拜在卢斯飞门下学习,毕业后都留在高校执教,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面对教育事业和可爱的学生,他在日记里写道:平生塞北江南、老来乐在心间。
“爱在心中”,这是卢斯飞教育理念的心理基础。他没有专门学过“教育学”,但是他深信,教育就是用爱心去唤醒人,激励人和鼓舞人。没有爱心的教育,充其量只能是残缺的、畸形的、不成功的教育。将这一观念运用在教学中,那就意味着教学是基于善而尊重知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螺旋攀升的过程。作为先行先知的老师,在教学中传递知识和美德,而后行后知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知识和美德。这种贯穿爱心的身体力行呈现出卢斯飞对教育审美性的不断发掘、运用和创造。他秉持爱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在其中帮助学生不断开创自己的未来。他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考博、为其写推荐信、联系博导、为学生的博士论文献计献策。周末闲暇,他带上相机,约同学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外游玩拍照。逢年过节,他召集同学共同庆祝。他把失去亲人的学生接到自己的家中过春节。他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学生联系、介绍用人单位,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严在教中”是卢斯飞对教育工作者良知的确认。他认为“爱”与“严”在教育学生方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作为一名导师,任何时候都要尽力把好他们的学习质量关。这是教师应有的良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为此提出要做到:开宗明义、查漏补缺、分类指导、授人以渔。这里可以看出卢斯飞教学之严的具体实践。开宗明义,他为新入学研究生精心组织首次座谈,并布置阅读和写作任务。每个学期不同年级学生的座谈会上,他则根据各自的学习进程适时布置新的任务。对于正在撰写硕士论文的同学,他更是严格把关。查缺补漏则是帮助新同学打好基础,尤其对于“自考”和跨专业上来的学生,他会指定他们去听一些基础课,并要求撰写读书报告。在论文写作方面,卢斯飞坚持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并坚持为学生批改论文。授人以渔,就是真正给予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教学中,他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更为让人敬佩的是,即使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找到他,他总会放下手头的事情,悉心指导,没有亲疏之分,总想着不要辜负学生的信任。他曾说选择广西,选择教育事业,是无悔的选择,也是美丽的选择。
回顾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卢斯飞一直都在强调豁达乐天的生命观,也在敞开感恩的生存感受。在科研中,他最关心的是文学的先锋角色和担当精神,因此他始终在探索文学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他怀有自然高雅的“教师情结”,因此他总能在三尺讲台上给学子们送去暑天清风、冬日暖阳,更能在旁引故事中传递知识和情韵。如此逸兴遄飞,想必一定与他的幽默情怀息息相关,不然怎么会在耄耋之年出版《幽默与人生》。有意思的是,尽管他把“幽默”与“人生”两个主题的结合诠释为一种巧合,但这两个主题也确实甚为贴切地诠释卢斯飞的人生情怀和人生里程。幽默折射出的是一种内心诗意和对审美的信任,诗意情怀可以平衡身心、驱散忧郁、开拓生命、寻找自我,而审美的信任则体现为对历史和社会中信仰的肯定,可以助人走出低谷、跨越生命的鸿沟。此刻,我意识到《幽默与人生》的意义,即使所有思想努力遭遇徒劳,内心之火不灭,霞光万丈必将指日可待。落笔至此,感恩生命让我与卢斯飞先生相遇,让我感悟幽默之于人生的无穷智慧和成长力量。
(本文关于卢斯飞人生经历和教育实践方面的有关内容均参阅、摘录于卢斯飞《幽默与人生》中的“人生走笔”。这篇文稿源于同学们对恩师的感恩之情,由我代笔,无上荣耀!感谢相遇,祝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