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孔夫子有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2]要对杨逵的作品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不从所谓的“皇民化运动”谈起。如人们所知,日本帝国主义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拱手割让台湾。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配合侵略战争的需要,台湾总督于该年4月明令禁止报刊使用中文,9月又根据日本近卫内阁提出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制定台湾“皇民化”方针,强迫推行“皇民化运动”。其主要内容,一是明令日语为惟一合法语言,取缔汉文书房(学馆、私塾)和汉文书刊,取缔台湾同胞的一切民族民主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二是强迫台湾同胞穿和服,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推广日语家庭和日化家庭。对坚持使用祖宗姓氏的汉族人,则进行种种迫害(如不给战时“配给品”,不准登记户口,直至开除公职,投入监狱)。三是取缔中国寺庙,捣毁神像,强迫台湾民众参拜神社,改换家祠中祖先神主和墓碑,甚至取消中国人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等。其所作所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不留痕迹地消灭中国固有的文化形态和民族意识,让当地民众忘记自己的中国血统。此外,日本殖民者还推行“皇民奉公运动”“贮蓄报国运动”以及所谓“志愿兵制度”等,把几十万台湾人征调去做苦工、当炮灰。[3]很明显,日本殖民主义者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是其种族同化政策的发展深化,是一场对台湾民众在经济和政治、肉体和精神上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掠夺、榨取和摧残。其目的就是要把台湾“本土化”,用“大和文化”取代华夏文化,以“日本国民精神”去消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
“皇民化运动”受到了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他们前仆后继,艰苦卓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而分出了忠奸薰莸,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热爱自由、绝不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格。而杨逵就是这场抗争中的一位“不朽老兵”。
杨逵于1924年东渡日本,在日本大学攻读文学。1927年应“台湾文化协会”召唤,回台投身农民运动,多次被捕坐牢。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送报人》,1936年后陆续创作了《水牛》《顽童伐鬼记》《模范村》《泥娃娃》《鹅妈妈出嫁》《无医村》《萌芽》等作品。1961年出狱不久又公开发表了著名的短篇《春光关不住》。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写作,坚持民族意识和爱国传统,揭穿“皇民化运动”的骗局和戾行,成了台湾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并且成了台湾地区现代文学不灭的战斗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