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进师院支部成立说起

从民进师院支部成立说起

1982年10月16日下午,民进广西师院支部举行成立大会。区委会组织处陈宪章处长一行骑着自行车,冒着酷暑还带着一大袋糖果、花生等礼品前来祝贺。出席会议的会员有文天谷、卢斯飞、张惠慧、余颂玲、彭庆山(当时均为中文系讲师,我还兼任学报工作)以及滕培修(外语系讲师)和林仙健(院报编辑)等人,人们戏称为“七八条枪”。会上选举文天谷为支部副主任,我为支部副主任,滕培修为支部委员。当时会员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都处于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阶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是执教的各门学科的骨干教师。大家平时碰到一起,都很想在服务社会、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专长,贡献一己之力。民进师院支部的成立,正好为他们实现这一良好愿望提供了一个平台。

20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一个思想解放、朝气蓬勃、渴求知识、昂扬向上的年代。人们刚刚从“四人帮”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噩梦中觉醒过来,都想有所作为,报效国家。当时,高考恢复不久,招生数量有限,“自考”制度在1983年以前仅在京、津、沪和辽宁省试办,尚未推向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南宁只有少量的办学点,入学人数不多。我们师院支部经过几次讨论,逐渐在办学上形成共识,并请文天谷老师代表师院支部向民进广西区委会汇报,求得区委会的帮助支持。其要点为:(一)走社会办学道路,成立“南国中文学院”,目前暂设“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职工和社会青年。(二)学制两年,按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文专科要求开设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三)各学年(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和有关教学的各个环节,由师院支部负责具体安排;教材与普通高校尽量保持一致,并且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编写讲义,根据教学进度发表在学习资料《中文辅导》上(每学期出二至三本,每本约15万字,铅印)。(四)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收费,由民进广西区委会指定财务人员出具正式收据;有关办学的收支统一由区委会严格管理;由区委会聘请一名退休会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和教务管理(后又聘请一名女工负责教室打扫和开水供应等事务)。(五)讲课教师按教育部规定领取课酬(每课时2元),不另发交通费(只有一位女老师因不会骑自行车要请三轮接送可酌情报销)。此外再无其他额外报酬或节日补助。(六)推举文天谷老师为南国中文学院院长(文系民进资深会员,后任民进广西区委会常委、民进南宁市主委)。

不久,民进广西区委会经过慎重研究,同意师院支部的办学意见,决定南国中文学院教学点设在区委会旁边的共和路小学内,并在报上刊登招生启事,定于1983年春节后开始招生,开学日期大致和在邕高校同步(后因筹备工作推迟一、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