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探赏双子星座的望远镜——评《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

一架探赏双子星座的望远镜——评《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

张晓舟

台湾现代诗人数十年来探索不辍,结社出刊,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在相对稳定的氛围中进行正常细致的艺术积淀,颇显豁了现代汉诗对传统风神的融摄承传。其中洛夫、余光中允为台湾现代诗运动的两位大家。最近广西教育出版社和台湾海风出版社推出了卢斯飞先生的新著《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让我们有机会在一位熟门熟路别具只眼的导游引领下于杰作中漫游,不禁再三击节于其无限风光。

T·S·艾略特在其名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大多数人只在诗中鉴赏真挚的感情的表现,一部分人能鉴赏技巧的卓越,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有意义重大的感情的表现。”卢斯飞先生的这本著作便兼容了这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他在书中运用了一种潇洒自如的文体,使长篇的导言和每一篇鉴赏既具有学术性,又是情趣盎然的随笔美文。作者倾力于抽丝剥茧般的诗艺分析,其中对诗歌意象的敏悟尤为透彻。据悉洛夫推请卢为其诗撰写鉴评,即因曾读卢的《冯至诗歌欣赏》,对书中哲理化意象的精妙剖析表示叹赏。确实,对“骨多于肉”的洛夫式意象,卢著深得其髓。例如评析争论颇大的《石室之死亡》,先将繁复诡谲的意象分为生与死、光明与黑暗……两大类,进而把握其微妙的内在理路,探骊而得珠。赏诗理应知难而进,不避诗路“陷阱”,方能取出井中真金。又如对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当我死时》等诗作的分析,均深得余诗三味。诗歌的核心问题有二:意象与韵律,娴于此道,评析的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卢斯飞教授兼治古代和现代文化,长于诗歌研究,对新诗大师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等都曾撰书评论,写作风格一脉相承,至《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一书而更臻老到。其风格最鲜明处是本于中国诗化传统来评赏现代诗,指陈现代诗与传统的相连血脉,又标示其新添活血所在。书中从意象、诗情着眼,不时信手拈来,博引诗词,以与洛、余二氏的现代诗相比较,使之交相辉映。乡愁诗可由《边界望乡》回溯唐人“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的诗句,爱情诗则由《等你,在雨中》寻追姜白石的《念奴娇》,令读者思接千载,情融古今。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古今诗艺同中有异的慧眼标示,如指出《边界望乡》中传统三“角色”之新表现:杜鹃之病,白鹭之孤和鹧鹄的以火发音,虽从小处着手,但却说明了现代诗创新之所在。其次,书中从文本出发不时运用古典诗学理论(如妙语说、意境说、虚实相生说、无理而妙说等),也适当引用现代术语,使之沟通,进行明白晓畅的解说,绝无玄奥学究气息。又不时引用洛、余二氏的夫子自道,印证中西诗学理论相通之处,颇能开启读者的美学理论意识。在此意义上,此书也堪称一本现代诗歌的美学指南。最后,更深的一层,是此书还揭示了蕴于诗作中的文化锋芒,剖示其对传统的现代转换。作者大处着眼,显示其高度远度,如指出洛夫《长恨歌》扬弃白居易《长恨歌》后的批判意识和悲剧意蕴,《石室之死亡》对传统“不知生,焉知死”观念的反面突破。在传统的血脉里有现代的新陈代谢,诚如余光中所言:“对传统,须入而能出。”此种文化意蕴让人由诗而思,赏诗也由技巧进乎人文。

诗无达诂。按帕斯的话来说是:“每一读者都是另一首诗。”现代解诗学当亦应讲求意蕴的多重诠释。此书博采众说,而又时标创见。正是这种鉴赏充实了原作,使其更加血肉丰满。洛、余二诗人于漫漫诗路卓绝守夜,终上升为双子星座。而《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有如一架望远镜,使读者一窥灿烂星汉,领略到汉诗之美,汉诗之神宇韵致。

(原载《广西师院报》,1993年第10期,作者张晓舟为原《南方都市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