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学上的魅力
卢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得到刘永济、刘赜、黄焯、袁昌英、程千帆、程祖棻、刘绶松、胡国瑞等众多学术名家的指导。这么多年来,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出版了著作(含两人合著)27部,参编教材和工具书等8种,发表的论文、评论约300篇,杂文100多篇,可谓著作等身。老师的文论涉猎广泛,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对鲁迅、茅盾、闻一多、冯至、叶圣陶、徐志摩、梁实秋、洛夫、余光中等多位名家进行深入研究,论述中肯,见解深刻。老师在古典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他发表的有关《文心雕龙》、朱熹哲理诗、陆游的爱国诗篇等文论在学术界深受好评。同时,老师作为粤东客家人,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撰写的有关历代客家诗人和作家创作的一系列论文深化了客家文学研究。
卢老师教导我们,做学问首先要树立一个“广、新、深、活”的目标,要求我们知识要广博,视角要新颖,见解要深刻,行文要活波。在研究中要求我们要注意夯实基础,认真钻研文本,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处理好义理、文章、考证的关系。有一次,在上《新诗研究》这门课时,卢老师对冯至的诗歌《蛇》进行深刻解读,并让我们思考其他有关蛇的诗句。受此启发,我回去后收集了中西文学中一些有关蛇的诗歌,认真阅读,并撰写了一篇题为“诗歌蛇意象的文化意蕴解读”的论文。初稿完成后,我兴冲冲地拿给老师看,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的立意,但也指出了蛇意象的考证方面还需要一些人类学的理论来支撑。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修改后的论文后来发表在《广西大学学报》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录。老师自己也将治学方法归纳整理并发表,他的《治学方法纵横谈》一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的学术探索之旅,使大家少走了多少弯路啊!
古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卢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上花费了许多心血。很多同学写论文的经验并不丰富,对着收集的一堆资料,无从下手。为此,卢老师从最基础的资料分类开始,到如何提炼观点,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比较,如何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等,逐一指导。由于招收的研究生以前的学业经历、工作经历各不相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也参差不齐,老师便对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的指导策略。我本科毕业后曾在高校讲授过几年的“外国文学”课程,在外国文学方面有一定基础。为此,老师建议我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从搭建大纲到最后完稿,都留下老师辛勤指导的痕迹。他不厌其烦地对论文进行逐字批阅,指出其中误谬之处。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老师依旧以他的睿思和博识给予我许多珍贵的启示,让我常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我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卢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理念、不为世俗移易的学术品格使我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