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学”的传承和创新
业超先生在《通论·后记》中强调自己对“龙学”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手里握着的是一根前人传递的“接力棒”,显示出他的谦逊和朴实的治学态度。在《通论》的“《文心雕龙》研究论”的专章中,他论述了我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轨迹(萌芽、发展和大成时期),强调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飞跃,着重介绍了鲁迅、黄侃、范文澜、刘永济、王元化等先贤在现代龙学研究中的基石作用。而在“《文心雕龙》版本论”的专章中,不仅介绍了隋唐直到清代的版本流变状况,还重点介绍了《文心雕龙》版本学的现代开拓(包括大陆学者的开拓和台湾学者、世界学者的研究献功)。这两章资料丰富,线索清晰,态度客观,评述公允,为后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刘业超先生早年毕业于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自述从事龙学研究,是出于一种特别的“珞珈情结”。他在《与友人书》中谈到:“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珞珈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风景。从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到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到刘绶松先生的《文心雕龙》论文,到吴林伯的《文心雕龙义疏》,到缪俊杰的《文心雕龙美学》,到易中天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到李建中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百年来一线相连,从未间断。”上面提到的《文心雕龙札记》,是国学大师黄侃于1914—1919年在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执教时对讲义进行系统整理而成的书稿,面世以来对推动《文心雕龙》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而《文心雕龙校释》则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一级教授刘永济先生为武大诸生讲授汉魏六朝文学而写成的讲义稿,1962年由中华书局据正中书局版重印,这是现代龙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文心雕龙》的系统理论进行全面释义和深度开发的专著。像《札记》中对“原道”的深刻辨析,对“神思”的科学阐释,对“风骨”论的独特见解,以及“循实反本”的研究方法,《通论》一书均作了客观中肯的评价。又如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一书中的开拓性贡献,包括对《文心雕龙》立论根本的深刻标揭,对“总术”的创造性解说,对“虚静”和“三准”的独见,以及对文心运动过程的通观等,《通论》一书也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辩证的吸纳。
业超先生在撰写《通论》中走的是一条以历史文化比较为经而以中西文化比较为纬之路:在纵向比较中凸显其本质和规律,在横向比较中凸显其价值和地位,从而实现对该著作的系统把握与现代阐释(见《通论》自序)。应该说,他所追求的学术目标都已鲜明地体现在这部180万字的皇皇巨著中了。而他揭橥的写作宗旨——“弘中华之文化,起现代之文心;借现代之文心,振现代之人心”更是使人们想起珞珈学人所凝聚的崇高追求和勇毅气质,以及珞珈学术的精深真谛。
(原载《文心雕龙研究》第11辑,2015年)
【注释】
[1]详见《通论》上编第六章“《文心雕龙》书名论”。并请参阅《通论》下编的“后记”一文。
[2]周扬、刘再复:《中国文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