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数目考辨新论
李 松
摘 要:目前学界尚未对“样板戏”的具体数目进行明确深入的史实论证。从历时性发展来看,“样板戏”分为前后三个批次;从是否定型来看,既有成熟的典范,也有试验演出的渐进型,还有计划中的作品。样板戏的数目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概括。从狭义角度来看,“样板戏”包括第一批八部和第二批十部,合计十八部。从广义角度来看,它包括第一批八部,第二批正式定型的十部与试验演出中的七部,以及第三批尚未出笼的七部,合计三十二部。“样板戏”从萌芽、鼎盛到衰歇有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厘清其演变的具体史实有利于将“样板戏”的学术问题历史化。
关键词:“样板戏”;数目;试验演出
对于“文革”文艺的状况,人们通常以“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和“鲁迅走在金光大道”来简要概括。其中“样板戏”的数目则通常被认为是八部。目前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人们最普遍的文学史常识也都通常如此认为。此外,现有的少数研究成果曾经提到过第二批“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但是仅语焉不详地提及到该批“样板戏”的大致数目[1],而且都是一笔带过,缺乏翔实细致的文献依据。
那么,从历史的实际情形来看,关于“样板戏”逐步形成的“批次论”这一看法是否站得住脚呢?《京剧革命十年》一文对“样板戏”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从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
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已有十六、七个了。在京剧革命的头几年,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如平地一声春雷,宣告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革命文艺路线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光辉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纪元已经到来,千百年来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舞台的局面已经结束,工农兵英雄人物在文艺舞台上扬眉吐气、大显身手的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中国文艺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变革。近几年来,继八个样板戏之后,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新的革命样板作品的先后诞生,巩固和扩大了这场伟大革命的战果,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运动的蓬勃发展。[2]
分析以上论述,可以得知:第一,到该文的写作时间1974年7月份为止,已经有十六、七个“样板戏”了。虽然数字并不十分准确,但是说明官方认可的“样板戏”已经不再仅仅是众人熟知的八个了。第二,该文提到“在京剧革命的头几年,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这种说法,其中使用了“第一批”这一措辞。言外之意是,“样板戏”的发展具有批次之分。第三,该文特别提到“近几年来,继八个样板戏之后,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新的革命样板作品的先后诞生”,这意味着对后起的“样板戏”进行了权威认定,也是“样板戏”具有后续批次的明证。
可见,“样板戏”从萌芽、鼎盛到衰歇有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厘清其演变的具体史实有利于将“样板戏”的学术问题历史化。因此,“样板戏”的数目有必要进行深入考证与辨析。如果深入历史原初情境,我们就会发现“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思路其实是有连续性的。笔者拟根据权威期刊和档案文献对“样板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具体数目进行正本清源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