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注释研究状况

二、新文学注释研究状况

中国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历史已久,从第一部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注释就一直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并延续下来。但是对于注释的研究却一直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中国期刊网里,我们可以检索到的关于中国新文学中的注释研究的论文历历可数,而且大部分的主题都只是集中在注释内容的纠错方面,例如对于《鲁迅全集》里的注释,对于注释本身这种艺术形式缺乏完整和系统的研究,而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领域关于注释的研究文章至今一篇也没有,这只能说明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注释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研究者普遍缺乏从副文本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意识。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朱星首次使用“注释学”一名,[6]其后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注释学才作为一门研究的学科真正发展起来。有关注释学研究的代表著作有80年代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汪耀楠的《注释学纲要》,200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靳极苍的《注释学刍议》,还有2008年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李红霞的《注释学与诗文注释研究》等也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这种文学形式进行的一次系统的梳理,而他们重要的单篇论文也随着见之于刊物,这些书籍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不仅在注释学领域里具有了开创意义,而且也引导了人们对于注释研究领域的关注。其中朱星和许嘉璐的《注释学刍议》都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注释进行了阐述和开创,他们认为注释学在古代典籍里已经延续了多年,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探讨和研究。而靳极苍的注释学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面向广大读者,二是体会作者作品。《注释学刍议》的主要宗旨是诗词注释主要为读者服务,方法有三体会,即体会作者、作品与形象;三解释,即解释词语、典事的基本意义、使用意义和特殊意义;四分析,即分析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注释的一条原则则是:从作品本身中找注释的根据。[7]不过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注释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作者讨论的基础作品对象仍都是古代典籍,而对于中国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的研究却只字未提。

真正开始对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的研究进行关注的要数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朱金顺的《新文学资料引论》,在这本书里,朱金顺将注释作为专门的一节,放在第二部分“考证篇”里谈到。并明确提出:“注释工作,在古籍整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也有必要性。”虽然他只是在这里提出“也有必要性”,但是因为整本书的主体研究对象不是注释,而是所有的新文学资料,所以单从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研究这个角度来讲,很明显这个必要性是可供我们挖掘和展开来谈的。朱金顺在这节里还提出了给新文学作品作注释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条目选译要适当;第二,内容翔实,考证精确;第三,注文要宁缺毋滥;第四,注释要有知识性,让史料说话,要以事实的陈述和注释为主;第五,言简意明,具有科学性。这五条标准针对新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注释所说,可以表现出新文学注释不同于古代文学注释的风格特点。这一节对注释的关注虽然在该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只有六页的书写,但是它对于新文学作品的注释研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有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宏宇的《新文学的版本批评》中也提到了注释的价值:“注释,也是一种副文本,新文学中的注释除了表明所注版本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版本外,更重要的是也具有一种阐释学的价值,有的注释还会使正文本意义增值,所有这些副文本内容与正文一起构成一个生命整体。”他对注释的关注也是和其他的副文本形式放在一起谈到的,对我们后来者的新文学注释研究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尽管新文学中注释的研究成果历历可数,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者们在注释文学作品这个领域也已经开始关注,并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陈永志的《〈女神〉校释》,就是对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做出的新的校勘和注释,它继承了传统校勘和注释《女神》的优秀成果,也摒弃了传统注释的缺点和弊端,为我们现当代的读者重新阅读和理解《女神》的含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类似的注释本还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台湾学者郑子瑜的《〈阿Q正传〉郑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钱定平的《破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鲁迅诗歌全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一系列大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严复、林纾等的文选的注释本,它们都为新文学优秀作品的注释本做出了先导。注释本对作品做出的详细阐释和解读,不仅有利于激发读者对于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和探寻新文学史料的兴趣,还巩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给新文学作品做注释本这种方式没有普及和拓展开来,只集中在少数新文学大家的身上,大多数作家的作品注释仍然没有得到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导致给少数新文学大家的作品作注成为注释研究的局限层面,少数集体作注的现象也成为一种作品经典化的象征。而且上述这些著作还只是表现在对注释这种形式的恰当运用上,对象也只局限在注释的内容上,对注释的艺术形式、注释类别、注释方法、审美意义、存在问题等缺乏多角度的审视和探讨,并没有针对注释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充分和深入的学术分析及研究。因此,对这些中国新文学作品中的注释进行更加系统完整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们必可不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