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注重学术

正本清源 注重学术

《读本》的写作虽然着意在普及,但作者在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介绍客家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十分致力于“提高”。所谓“提高”,体现在《读本》中就是注重问题的学术含量,把它当成专门学问,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作者在2011年曾出版20多万字的《论汉族客家民系》一书,为客家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观点和翔实的资料,厘清了当前客家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读本》则是《论汉族客家民系》一书的提炼、浓缩和升华。

《读本》除了前面说到的对客家属性作出准确界定,亦对客家源流进行明确的梳理。作为一名客家学人,我在改革开放以来读到不少客家学方面的论著,也参加过好些有关的学术会议,深深感到正本清源的必要性。这些年来,客家学研究在整体向前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并且主要聚焦于客家源流这一关键问题上。有的把客家民系的形成提前将近千年,有的把客家先民的主体割裂或者颠倒开来。甚至有人偏离学术研究的正轨,轻率地认为罗香林的客家学说具有“种族论”“血统论”的偏见,罔顾事实地为客家非汉说散布迷雾。如此等等。因此,不少学界人士都希望出现视野宽阔、经过深思熟虑、能够抓住问题关键的论断,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个人认为,《读本》最大的亮点是它所揭示的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有特定的地域条件,在独特的历史年代,有独特的客家文化。而且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样都不能形成汉族客家民系。有了这四个具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的特征,再加上书中标明的南迁汉人进入赣南、闽西的四条主要路线,这就全面、具体、准确地讲清楚了客家源流。从而也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标尺,判断出何者为不能自圆其说的观点,明白了其中某观点所隐藏的意识。

当然,要对客家源流作出明确、科学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客家源流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读本》的内容而言,它体现出作者对罗香林开创精神的尊重,对当前学界争论及其症结的洞悉,对国史、方志和客家族谱的熟悉和钻研,对客家祖地众多文物的考察,以及前面提到的对海内外客家人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和考证。没有这样的准备和努力,就难以站在一个学术的制高点上,对客家学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学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上面提到的有关客家民系四个特征的论述是创新,而书中第三章第四节“新时期客家人的大迁徙”的论述也是创新,它是作者深入调研的结果,体现出作者敏锐的目光,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值得不断跟踪和探讨。书中第五章关于“保护和建设客家祖地生态文化”这一节也属于新的命题,好比是一篇刚刚着笔的绘画,浓墨重彩还在后头。

以上是我在阅读《读本》中的点滴感受。简而言之,《读本》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成功尝试,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它的面世,必将受到广大客家读者的欢迎。

(原载福建《客家》杂志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