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心雕龙》的整体属性

关于《文心雕龙》的整体属性

《通论》的作者在《文心雕龙》的属性论方面也不乏创见。书中分析了《文心雕龙》的基本属性(如工程性、书面性、博大性和多维性等品格),论述了《文心雕龙》的深层属性(如哲学、美学、心学和社会学诸品格),进而论述了《文心雕龙》的整体属性,指出:

《文心雕龙》不是一般意义的写作学专著,而是具有博大精深指导思想体系的多学科的学术专著。……哲学是其本,美学是其经,写作学是其用,社会学是其的。四大指导性学科因聚集写作学而实化,写作学因四大指导性学科的切入而博大精深。这一个五维式的认识角度,在世界美学史与写作学史中,都是独标一格的。……它的每一个指导思想,都涉及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企图解决的问题,无一不涉及社会发展的整体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惟其如此,它不仅是探悉写作科学的金科,也必然成为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构成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东方智慧的最具有意义的通道。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业超先生视野开阔,目光四射,善于作宏观的把握和思考,从而使得《通论》的体式和格局恢廓大度,思虑周严,广而不杂,繁而不乱。《通论》分为上、中、下三编,共二十七章。上编“外缘论”九章,分述《文心雕龙》的作者论、时代论、渊源论、属性论、结构论、书名论以及地位论、研究论和版本论,主要是从外在的系统联系中深入探讨刘勰成书的历史文化根由,为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贡献进行科学定位。中编“文心论”九章,分述文心之范畴、本体、本质、形态,以及文心之修养、萌发、构思和文心之外化与接受,这一部分通过中外文论的比较和解读,对这一经典著作的核心理论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论述,尤其是对“控引情源”的理论多所发挥。下编“雕龙论”九章,则分述雕龙的范畴、形态、体式、风格、融会、辞采、通变以及《文心雕龙》的写作艺术论,其中对刘勰“制胜文苑”的理论作了淋漓尽致而又精义入神的解读。由此可知《文心雕龙》的逻辑结构,由枢纽论、文心论和雕龙论三大板块组成。枢纽论是对全书总纲的系统论述,文心论是对“以心术总文术”的原理、法则和要领的系统论述,雕龙论是对文章的形态运动的原理、法则和要领的系统阐述,它们分别属于哲理论、心术论和文术论的范畴。三大板块的有机统一,构成《文心雕龙》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在研究《文心雕龙》的众多著述中,《通论》不仅在宏观的把握上引人注目,在中观和微观的论述和阐释中也不乏精湛的剖视。例如,作者在谈到“文心的修养”时指出:人的修养是根本,心的修养是焦点,志气的修养是关键,道德的修养是保证,才学的修养是辅佐,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通论》对文心修养的必要前提——“虚静”进行了深入论述:“具而言之,(虚静)就是一种无私、无畏、无惊、无扰、无忧、无虑,而惟以‘率志委和’‘优柔适会’是务的心理状态。”从而说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依靠的是高品位的心灵,高品位的心灵只能来自刻苦的长期修养。《通论》还对志气修养以及阅历、学识、才力等方面的修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以鲁迅、冰心、巴金等大师的成才经历作为佐证,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将文心的修养正式纳入方法论的范畴,“这是我国文论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第一次”。说明“这种以人为本的品格是中华文论的最大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