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海市召开
卢斯飞
备受海内外近亿客家人关注的“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于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滨海客属之乡”的广西北海市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由大会组委会主办,广西北海市社科联、社科院和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客家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时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开幕式由中共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谢向阳主持,北海市委副书记莫亦翔致欢迎辞。在130名受邀与会的代表当中,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81篇学术论文并进行了充分认真的交流。
这次研讨会的一个特点是出席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谓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集”,真正开成了一个有特色、高水平、成果显著和学会气氛浓厚的会议。会议召开的前一年,世客会筹委会就特别组建了“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专家组”,由有关部门领导陈仕金教授和廖德全研究员担任组长,开始了论文征集等方面的工作。经过认真阅读和多次讨论,从近300篇征文中选出81篇,邀请作者参加研讨。其中,国内客家人口最多的前5名省份和地区,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和台湾都各有10人以上参加会议。四川、河南、湖南、海南、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客家学者也都提供了学术论文。他们当中有年过古稀、长期从事客家学研究的老一代专家,有活跃在教学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中年学者,也有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客家学”研究队伍。这说明近些年来,关注客家民系的人越来越多。对客家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生存状态、杰出人物乃至经济发展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客家学”正在成为国际汉学和东方学中的一门显学。而“客家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对目前全球客家人及其文明体系的研究大有裨益,而且对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量,激发民族智勇和开拓创业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为了彰显、突出这一主题,会议安排了来自四川、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的6位资深学者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社会科学院陈世松研究员在题为“论巴蜀客家的定居融合及其历史意义”的发言中指出,巴蜀之有客家,始于清初开始的客家第四次迁移运动。在迁移过程中,一方面是客家人顺应“不同而和”的历史趋势,实现文化习俗上的交融,在一些文化表层如生产、生活习俗上“遵用楚俗”,认同并融入主流文化湖广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固守自己的个性,从语言、心理和意识上维护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内聚力,以确保“和而不同”。巴蜀客家定居融合过程,正是在这种“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的双向互动中完成的。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原院长、台北大学丘昌泰教授作了题为“台湾客家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多元社会”的发言。他认为,客家文化是世界特有的文化,再现客家风华是所有世界客家人的共同愿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根源于土地,固然需要广大市场的支持,更需要正确的客家文化内涵加以经营,客家区域经济才能永续发展。福州大学教授、博导吴汉光在“加强客家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建设”的发言中,介绍了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推动的客家生态文化10个项目建设及编撰4本书的工作。说明这些举措对于正确认识客家、海内外客属人士怀念先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有重要意义。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罗勇教授作了“客家传统与乡村和谐”的发言,介绍他们如何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客家古村作为考察重点,就该村如何构建和谐乡村的经验进行调查分析的情况,以探讨客家传统与乡村和谐的关系。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教授则以粤东大埔县百侯杨氏为中心,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作了“客家人祖先开基的传说与解读”的发言。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研讨会专家组成员卢斯飞教授作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发言,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关于客家话的现状和未来;关于客家物质文化的一些思考;关于客家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言指出,客家文化与中华大家庭的各个民族文化包括汉族各个民系的文化和谐共生,多元并存,相互借鉴,相互补益,为繁荣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具有移民文化的特征。在以往的历史上,客家人总能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制度转换、现实情况变革尤其是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而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以上6位专家的大会主题发言,观点鲜明,内容翔实,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重视和好评。
为了充分交流学术成果和见解,在大会主题发言之后,会议安排8个专题进行分组研讨。这些专题是:①客家文化产业与生态文化保护;②客家学研究;③人文教化与文化传承;④客家迁徙与族群交往;⑤客家地域社会研究;⑥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⑦客家文化精神与人物研究;⑧语言与文学艺术。围绕这些专题,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据有关统计资料,广西的客家人口目前至少在600万以上,仅次于广东、江西两省。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南流江流域为中心、方圆近万平方公里的粤桂边客家聚居区域,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客家人口超过500万人(仅北海市就有60万人)。这一区域具有平地多、山地少,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江河纵横、灌溉便利、雨量充足、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特点,是客家人生息发展的最好地区之一。但以往对广西客家的介绍力度不足,外界了解很不充分。这次广西学者提供的一批有关论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这些论文包括熊守清教授的《解读广西客家的特点》,徐杰舜教授的《客家人、汉民族与中华民族》,徐天河教授的《客家文化研究的普世核心价值》,洪小龙、范翔宇两位专家的《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郑维宽副教授的《论清代广西客家移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王建周教授和黄震讲师的《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的现实思考》,刘道超教授和练必荣研究员的《客家人的海洋精神与当代意义探究》,滕云副教授的《客家迁徙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广西客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特别指出,广西的客家人与当地诸多少数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在促进广西经济繁荣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族群融合的规律、经验以及经济文化成果值得认真研究总结。整个研讨会既具有浓郁的学术探讨的气氛,又开得热烈、生动、活泼。如来自江西赣南的廖小凤副研究员在“论客家山歌的和谐之美”的发言中,不仅论述了客家山歌所具有的文化生态之美、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之美、两性相处的情感表达之美和调式之美,而且做了即兴表演,一展美好的歌喉,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鼓掌。
会议期间,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各地客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广西师范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钟文典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其中包括《广西客家》(修订版)《广东客家》《台湾客家》《印尼客家》等8种,此外还有徐天河著《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刘斯、黄征旺主编的《广西客家人》(历史人物卷),饶任坤著《客家史略》等10余种。由李东兴、熊春寒、庞卡主编,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黄道伟作序的《我心永恒》一书,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特别是客家儿女中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非凡人生经历,讴歌了他们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由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政协原副主席林开钦著的《论汉族客家民系》一书,立意新颖,客观翔实,导向鲜明。作者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即: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有特定的地域条件,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有独特的客家文化。这一分析论断获得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执行会长、《客家》杂志社社长刘有长在研讨会“专家代表致辞”中强调,“四个特征”说既支持了罗香林有关客家学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运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研究的新成果,是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正本清源之作。与会代表喜获这些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无不兴奋异常,来自台湾大学的丘昌泰教授把它形容为“美丽的负担”。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考察了合浦汉文化公园、博物馆,参观了北海旧街、银滩,欣赏了两台具有浓郁的广西客家风情的文艺晚会。恳亲大会期间,北海市600辆出租车和私家车为客属乡亲提供免费搭乘服务。各地代表在领略碧海蓝天、红花绿树的秀丽风光同时,也充分感受到这个滨海客属之乡的好客热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原载《广西文史》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