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开掘 行文自然
鲁迅先生曾说,搞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文论写作也是这样。《卢斯飞集》在内容开掘方面,比较注意围绕“新”“深”二字着笔,因而有所开拓。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作者认为梁实秋散文的总体风格是“雅人学士的闲适篇章”,但其“幽默风趣又自有其个人特色”,这就是:寓幽默于恬淡闲适的题材之中;寓幽默于书卷气之中;寓幽默于雅致的语言之中。经过层层开拓,做到了探颐发隐,凸显个性。《黎昔非和〈昙华〉文学半月刊》系作者赴台参加“海峡两岸首届华文文学研讨会”宣读的论文,在台发表时题目就叫做《一则新发现的新文学史料》;该文指出,《昙华》发表的《战区的一角》等短篇“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批出现的以抗击日寇侵略为题材的小说”,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历代客家诗人创作简论》一文列举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袁崇焕、华岩、宋湘、洪秀全、黄遵宪、陈三立、丘逢甲、孙中山、廖仲恺、朱德、郭沫若、陈寅恪、叶剑英等近80位客籍诗人,逐一点评其风格特色,以说明客家诗人创作的历史流变;印证了历史上客家文明三个中心(江西赣州、福建汀州和广东梅州),以及客家诗人创作三个高潮(两宋时期、明清之际和近代)之说,并且把目光投射到台湾、香港和广西的客籍诗人。文中论述的历代客家诗人文化品格的若干特征,可说是阐发精微,符合实际。他如《新加坡华人文学的警世之作》,结合黄孟文的小说创作触及新加坡社会发展中“倡新风,贬恶行”的基本主题,也颇为发人深省。而《浅谈朱熹的哲理诗》一文也因视角新颖而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转载。限于篇幅,不再征引。
通览《卢斯飞集》可以看出,作者是颇为注意行文艺术的,文风自然朴素而不板滞。一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避免了拖泥带水、转弯抹角之弊。二是语言精练而富于概括性。如《百折不挠,坚持自学》一文的开头:“古往今来,不怕困难,坚持自学,泛舟学海,历尽艰辛,百折不挠,探测精蕴,而卒以学问文章自成一家者,不乏其人。”寥寥几句就概括了宋濂自学成才的经过,胜过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有的文章对小标题也颇为注意修饰,如《论现代杂文的审美特性》中的小标题:所言者小,所见者大;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以形写神,勾画形象。这些语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三是在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事物时,寓情于理,文字传神。如在谈朱熹的哲理诗时说,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又喜爱外游,流连名山,寄情佳壑,每遇胜境,欣然忘怀,常将治学之道与风光特点融而为一,形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亦景亦理的深邃意境”。又如文艺随笔《古代诗文中的寒食和清明》开头写道:“艳阳三月,万木争荣。虽然也有疏雨冷烟,落花飞絮,但更常见到的是桃杏满村,软波拖碧,紫燕呢喃,晴蝶舒翅。”这样的文字与内容相适应,是颇为贴切的。值得提出来的是,本书最后一篇《治学方法纵横谈》虽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讲座,但也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总括了他半个多世纪求学、治学的心得,为我们理解《卢斯飞集》提供了明晰的线索。
卢斯飞教授迄今已在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出版著作(含两人合著)24种,参编教材工具书6种,发表论文、评论200余篇(其中40篇已收入31种论文集中)。我们祝他宝刀不老,文体两健,续写新篇!
(原载《广西文史》2012年第3期,作者为江西档案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