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心雕龙》的核心理念
以往“龙学”的研究者在谈到《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时,一般都是强调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立论的根本依据,从而使其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对于这一较为常见的看法,《通论》作者结合刘勰的身世经历和他所处时代“礼崩乐坏”、人们渴望变革、多元文化蓬勃兴起等特点,从文本出发,作出了辩证的观察、分析和认真的补充与修正,并且在该书上编的各章(特别是《文心雕龙》的作者论、时代论和渊源论等几章中),进行了充分而精到的论述。例如,《通论》上编第三章“《文心雕龙》渊源论”中,论述了《文心雕龙》的认识论根源(包括儒学根源、道学根源和佛学根源);也论述了《文心雕龙》的方法论根源(包括折衷的认识方法以及通变的、统摄的、神思的、因明的诸种认识方法);同时论述了《文心雕龙》的学术论根源(包括写作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乃至社会学根源)。作者“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通过对书中历史文化根源的详尽剖析,在《通论》得出这样的结论:
以上三个方面(指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引者),就是《文心雕龙》观照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多维统一的认识论结构中,道家是其体,儒学是其用,佛学是其法,三者以儒学为主导共相为济,相得益彰。所谓“体”,具指道家自然之道的哲学理念在文学运动中的本体论地位。所谓“用”,具指儒家“经世致用”的哲学理论在文学运动中的方向论地位。所谓“法”,具指佛家“万法为心”的哲学理念在文学运动中的方法论地位。而刘勰所说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就是对三者之间的系统机制的总体概括。
《通论》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支持和推动刘勰进行历史性开拓的文化力量,就是对儒、道、释三家的兼容与并重。不独重一家而博采众家之长,这正是《文心雕龙》之所以成就其博大精深的旷古伟业的根由。刘勰所说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就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其实质就是“和谐”二字,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真谛。事实上,不论从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或从中国文化史来考察,我们都可以看到:儒、道、释三家不仅常常合流,而且相互补充。“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其主线,那么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就是另外两条重要的副线。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琴键弹奏出的凝重的主调,那么道家、佛家思想就是不时泛出的轻快的和弦。”[2]可以说,刘勰所处时期的六朝文化及其后迎来的大唐文化之所以兴盛繁荣,我们民族文化之所以长流不息、历几千年而不朽,其根由就是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之所以异彩纷呈和受人尊敬,我们民族的生命密码,就在于“和谐”这两个字里。我认为《通论》作者在这方面的领悟和开掘的理念,其意义是不同寻常的,这种探讨也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来自中国知识分子敢言的历史传统,也来自时代主旋律关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激励。我们知道,和谐文化的另一面就是鼓吹“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的暴戾文化,一百年来我们民族在其笼罩和影响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应该吸取这个沉重教训,格外珍惜和认同和谐文化,去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