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物质文化的一些思考

二、关于客家物质文化的一些思考

客家地区的物质文化当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意义是客家民居,它被称为是“中华文明的绝妙缩影、物化的伟大诗篇”。它和客家饮食,客家服饰等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客家文明体系。以下分别谈谈我们对这几种物质文化现象的简单思考。

1.客家居民的变迁与趋势

客家民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具有多种不同风格并带有浓郁乡土性和地域性的特色,建筑类型多达一二十种。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为土楼、殿堂式房屋和围龙屋。土楼原创性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社会。西安半坡考古发现每个氏族村落,都有一个方形大屋,几个屋子围着一个广场,是氏族集合、祭祀的公共场所,这与土楼的住人间围着厅堂是相似的。从河南安阳发掘的4000多年前的38座房屋看,房屋都是圆形的,与土楼极为类似。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造年代最早在唐代,距离安阳发掘圆形房屋相差3000余年,距离西安半坡氏族村落房屋5000余年。客家先祖为什么要建造土楼民居呢?一是说明客家是龙的传人,与远古中华祖先一脉相承。远古祖先的文化,哪怕还处在原始氏族文化,对客家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华民族祖先建造民居受天为圆地为方的观念支配,所以建造圆楼为民居主要类型,符合中国传统的圆文化。圆在中华文化元素中是团结向上、合力进取、吉祥止止的象征。客家人崇拜先祖,对祖先美好的东西,都要予以继承。二是客家人继承祖先文化是发展中继承,创新中继承,不生搬硬套,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适时应变。客家人在南方安营扎寨时起初与当地土人并非没有矛盾,利益相争时有发生,摩擦冲突在所难免。加上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并波及南方,盗匪猖獗,四处抢劫。因此从北方南来的客家人在建造民居时,多从防御方面考虑。一般民居以圆楼防御力最强,一门进出,只要把好大门,外方万难攻进。土楼内有水井坊,只要备足粮食、柴草、干菜,就是围攻三五十天或数月时间,仍能安然无恙。

但在社会较为安定,与土著和睦相处,关系开始融洽时,客家人便据有限的经济条件,兴建规模较小且实用的方形殿堂屋。这种房屋渊源于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式,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求中轴线对阵,外型美观大方。房屋选址讲究,一般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营造,房屋座和因地势取向与风水好坏由风水先生勘查测算而定。一般来说,坐北朝南房屋最宜人居。

进入明朝,客家地区开始出现新型民居围龙屋。它是殿堂式房屋的延展,也吸收了土楼圆的部分,形成了另一具有客家特色马蹄形像城堡一样的园林式建筑。围龙屋体积庞大,气度恢弘,结构复杂,选材精良,往往由能工巧匠历经数年建成。这种房屋住人的房间多,屋内通风、采光、通行、安全防御都极佳,最适合大家族居住,一般都可住一、二百户,大的可住三、五百户。梅县有座最大围龙屋,抗战时住一团军队还未住满。

总之,客家民居无论从造型、使用、观赏角度看,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国家政要、建筑学专家参观考察后都赞不绝口,高度评价,认为是“神话般的民居住宅”,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无论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革命,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曾经繁荣辉煌一时的客家围屋建筑到此画上句号,开始走向衰落,不可能有人再去建造这种类型的住宅。改革开放后,国家推行强国富民政策。富裕起来的客家人,不再建筑旧式民居。他们适应时代潮流,建造新型洋楼,一户一栋,二、三层楼,二、三百平方米不等,有的则建五、六层高的楼房,装修豪华。这些民居有的独立一处,有的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几个姓氏杂居一处,各家房屋互不连通,仅进出一条通道。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多家庭建有新宅,他们从老祖屋迁出,甚至土改时分到刚落成不久的围龙屋都不要了,要住自己新建的洋楼。而今土楼也罢、殿堂式房屋也罢、围龙屋也罢,哪怕房屋还很好,没有一点残破,往往是除有几位老者居住外,庞大的住宅空空如也,只有逢年过节族人敬祖宗办红白喜事才利用老祖屋厅堂活动,显得热热闹闹。现存客家古老民居,有的因年代太久远(宋、明时代)年久失修,逐渐倒塌。少数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而精美华丽的土楼、围龙屋被当地政府列为客家民居古迹,供游人参观。再过若干世纪,如果这些建筑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之“修旧如旧”,客家土楼、围龙屋这些客家厚重的文化遗产就会像有些古代宫殿一样逐渐在人间消失。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识之士特别是文物部门的关注。

2.客家饮食与服饰

客家人以节俭著称于世,这是客家先祖在刀光血灾、浮萍漂泊的南迁中历练出来的。他们懂得“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缩衣节食,勤于耕桑”以求生存的道理。如何去节俭呢?简单来说就是布衣蔬食,衣单食薄。客家有句谚语“着就家机布,食就酿豆腐”。家机布是手工织出的三丈白布,用蓝靛染成青色再浆晒碾压而成,用它做衣服,经久耐穿,一生一世穿不了几套,穿着方面十分省俭。酿豆腐是客家人最喜欢吃的佳肴,每逢节日或有亲朋做客,都要烹饪这道菜。特别到了年三十日,村村户户酿豆腐,就像北方人包饺子、壮家人包粽子一样充满过年气氛。酿豆腐好吃有营养,便宜又大方,这是客家人艰苦节俭、食淡衣粗的表现。勤劳俭朴已形成客家地区的社会风气,即便苦尽甘来,经商发了财,也不会去过日食万钱的奢靡生活。他们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谆谆告诫子孙“坐吃山空”的道理,“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梳”。平日里,百姓家庭用咸菜糟麻送饭,朱门绣户也是咸菜、青菜为主,不过隔些时日吃点荤菜而已。过节日办喜事,都以大锅猪肉、肉丸、鱼丸、酿豆腐为主打菜。客家菜上不了中国名菜谱,登不了大雅之堂,但也有客家特色美食。如窝鸭饭、盐焗鸡、鸡炒酒、腊板鸭、陆川扣肉、兴宁老酒、赣南擂茶、闽西八干、牛肉丸(又叫博丸)、海陆丰碱茶等。

客家服饰淡雅,朴实无华。历史上的客家人由于劳动的需要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喜穿大裤裆、大脚裤、大袖口唐装,男女一样,上穿衫、下穿裤,男的衣襟开在前,女的衣襟开在右。妇女不爱打扮、不缠足,大脚婆,不施脂粉,不佩戴金银首饰,长年白天赤足,晚上穿木屐,出门戴笠麻。未婚女子留短发,已婚女子留发髻,再披黑色“东头帕”,腰间系围裙,年轻妇女喜用花色裙,中老年妇女爱用黑色裙。

客家人穿着打扮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民国,受现代社会风气影响,由穿着朴素渐渐变为穿着入时,妇女改穿士林蓝洋布衣,青年女子黑裙配浅蓝色上衣,有的穿旗袍。男人开始穿中山装,少数穿西服戴礼帽,着皮鞋。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艰苦朴素、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兴穿蓝色解放装、草绿色解放装或穿中山装,夏天穿短袖列宁装,青年女子穿连衣裙,穿着打扮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已无客家特色。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追求时髦穿着成为一种潮流。客家人顺时行事,往往是国内大都市和国外流行什么款式面料,什么发型,客家青年人也能很快地跟着潮流走。就是农村人也不再终日赤足,连下水田务农都穿上长筒雨鞋。出城赶圩,也是时髦打扮,男穿西装夹克,青年女子穿牛仔衣、超短裙或超短裤、长筒袜、长筒高跟皮鞋,一应俱全,客家人的形象已是“旧貌换新颜。”总之,在消费上与时俱进,量体裁衣,一切顺应潮流,顺应自然,但安常处顺之时,切记安不忘危。

饮食方面到了新时代也有扬弃取舍,受全国各地名食佳肴影响,客家食谱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菜。在酒楼饭店,各种时令食品包括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随意就食。在农村,客家传统菜还是唱主角,如酿豆腐、鱼丸、肉丸、博丸、鸡炒酒等是其他美食佳肴不能取代的,因为它是客家人喜爱吃的大众菜、经济菜,在未来很长的岁月里还会存在,只不过要在烹调技术上下工夫,变得更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