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书 珍重着笔——记导师卢斯飞先生
柴晋湘
“人生如书,珍重着笔”——这是2007年6月毕业前夕,老师给我们的毕业寄语,在一张工整的纸上,写着学生的姓名,盖有朱红印章,隽永,典雅,独具一格。他微笑着将这份毕业礼物一一交到我们手中。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与祝福,凝练成富有智慧的文字,以朴素却不失浪漫的方式送我们从师院启程。
从此,师院36幢楼3单元1号成为我心目中的地标,这里是恩师的家。在师院求学三年,这里已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来师院登门拜访老师,在客厅里与老师和师母促膝长谈,他总是兴致很高地介绍各位同学的近况,传达鼓舞人心的消息:谁谁科研上有重大进展啦、谁谁工作上得到提拔啦,谁谁最近打电话向他报喜啦……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将天南海北的同学一一激活,生动鲜明,如在眼前,仿佛又回到往日时光。我们聚在客厅里,听老师娓娓而谈学术问题,讲人生道理,聊生活琐事。有时候老师将他最近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或者出版的书籍拿给我看,每每在此时,对他的景仰之情无以复加。他鼓励我多写文章,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聊到学术问题,老师化繁为简,剥茧抽丝解读问题,我频频点头,豁然开朗。有时候,老师亲切地和我聊风土人情,说起他早年在内蒙古的生活情形,饶有兴致地讲莜面的做法及吃法,风趣而幽默,将那段岁月的艰难轻轻带过,我在他脸上看到温和的笑。晋蒙相邻,饮食习俗相近,聊到生活习俗,老师了然于心,总是不忘问问现在这种习俗是否还保留着,然后陷入沉思,手上烟卷的烟慢慢升腾……
似乎最初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并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真切的味道,连接着生动的记忆,绵绵不绝。记得老师第一次请我们在金大陆饭店吃饭,点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海鲜、香煎包、芋头扣肉……老师赞不绝口地向大家介绍香煎包,愉快地和大家说有人对它朝思暮想,成为佳话。香煎包,从此成为一种意象定格在脑海中,只要有机会,我也像老师一样讲起这段趣事,然后将它推荐给朋友。作为一个北方人,作为一个很少在食堂以外吃东西的人,这桌菜肴刷新了我对南宁美食的认知,它来自老师的馈赠与关怀,郑重其事却又不着痕迹,因为大家吃到了故乡的味道。获得这种味觉体验,感怀至深,它切中了学生的现实处境,给予我丰盈的慰藉。有一次大家拜访老师,桌上摆着番石榴,他热情地请大家吃,几人对着陌生的番石榴面面相觑,不得要领,番石榴的籽该吃还是不能吃,犹豫不决,也不好意思请教,老师被大家逗笑了,捂着肚子,爽朗地说:“唔,是这样的,籽可以吃,番石榴味道虽然淡,但是很有营养。”大家如释重负,顿时活跃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去看望老师,师母切了火龙果招待大家吃,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大家驾轻就熟,吃下去,觉得味道很淡。老师见我们充满疑惑,微笑着解释说:“南方水果就是这样,滋味淡,糖分少,但是营养价值高,经常吃,对身体好。”我默默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再品,火龙果肉里有淡淡的甜味,从此,喜欢上火龙果的清甜滋味。毕业后,每次去拜访老师和师母,他们总会留我吃饭,让我受宠若惊,惶恐的是打扰他们太久,老师总是摆摆手,说:“你不要客气,又不是外人。”我得以近距离和老师相处,有时老师会亲自下厨,气定神闲,不慌不忙,顷刻间烹制出一盘可口的小菜。当我们坐下来品评菜肴,闲话家常时,能感受到老师一家人对我的殷切关怀,感动莫名。这一面,丰富完善了我对老师的认知。在课堂上,老师纵横捭阖,旁征博引,为我们指点学术迷津,我被他渊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授课艺术所征服。在生活中,老师经历过艰难岁月,深谙生活的艺术,柔和且不失风度。看到老师这一面,心里满是钦佩与敬意。酒店精致菜肴的味道、水果的奇异味道、家常菜的醇厚味道,这些来自老师予以我们的味觉经验,也许其他同学也有,但我珍视我的这一份,并且笃定地认为,“这一份”,是“唯一”。老师对事物的热爱、对人情的体察和对学生的关爱具有延展性与辐射性,富有绵延的意味。
老师在每学期第一次授课时,总是穿着新衣,神采奕奕走进教室,有时是熨帖平整的白衬衣,有时是崭新帅气的夹克,有时着西服打领带,大家微笑着赞叹,他会开心地给大家介绍这件衣服是女儿选的,那件衣服是女儿送的礼物。我们格外期待每学期的第一次课,成为一种仪式,庄重而有气度。老师的着装标准与理念提升了我对美的感知能力,引领了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也成为我工作后的一种理念,当我穿新衣走进教室时,就会想:卢老师就是这样。“卢老师就是这样”,我不自觉地将卢老师的言行内化成一种参照。比如,备课时,在耳边萦绕着老师的话:课堂上要举几个生动的例子,精彩的例子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我如法炮制,收到很好的效果。再如,老师说写文章不要选大题目,要抓住一个点深入研究。我谨记在心,把这样的学术思维教给学生。每次去拜访老师,他总会将来自同门及朋友的问候传递给我,我也会把新的问候带给老师和师母。一句问候,一片冰心,绵绵之情,在打电话时、在和朋友见面时不断传递。因为,我知道,卢老师就是这样……
适逢老师八十寿辰,谨以此文祝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作者为广西钦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