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组成要素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胀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则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了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