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

8.2.2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

抗滑桩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查的过程,及时进行地质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

1.施工内容

(1)抗滑桩共14根A型抗滑桩和7根B型抗滑桩。A型抗滑桩截面尺寸1 500 mm× 2 000 mm,桩中心间距6.0 m,抗滑桩总长11.5 m,悬壁段长度7.0 m,嵌固段长度4.5 m;B型抗滑桩截面尺寸1 000 mm×1 500 mm,桩中心间距6.0 m,抗滑桩总长8.0 m,悬壁段长度5.0 m,嵌固段长度3.0 m。挡土板采用C30混凝土,截面尺寸4 500 mm×2 000 mm,厚度300 mm,挡土板要求嵌入公路路面下1.0 m。

(2)挡土墙:挡土墙采用C15毛石混凝土,墙高4.0 m,顶宽1.0 m,墙背竖直,面坡1∶0.25。

(3)锚杆框架:锚杆框架总高度10 m,框架间距3.0 m×3.0 m,竖梁截面尺寸400 mm× 400 mm,横梁截面尺寸400 mm×400 mm,竖梁与横梁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锚杆长5 m,钻孔直径150 mm,M30水泥砂浆注浆,锚杆体采用φ25钢筋。

(4)截排水沟:沿桩板墙及挡土墙侧做公路排水沟,长150 m;截水沟设于滑坡后缘,截水沟采用倒梯形,梯形截面底宽0.4 m,深0.6 m,边坡坡率1∶0.5,厚度0.2 m,采用C20混凝土浇筑。

2.抗滑桩施工过程

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

(1)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桩孔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并按下列原则进行: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雨季施工时,孔口应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采用间隔开挖方式开挖,每次间隔1~2孔;按由浅至深、由两侧至中间的顺序施工;松散层段原则上以人工开挖为主,孔口做锁口处理,桩身作护壁处理。基岩或坚硬孤石段可采用少量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但每次剥离厚度不宜大于30 cm。开挖基本成型后再人工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3)根据岩土体的自稳性、可能日生产进度和模板高度,经过计算确定一次最大开挖深度。一般自稳性较好的可塑—硬塑状黏性土、稍密以上的碎块石土或基岩中为1.0~1.2 m;软弱的黏性土或松散的、易垮塌的碎石层为0.5~0.6 m;垮塌严重段宜先注浆后开挖。

(4)每开挖一段应及时进行岩性编录,仔细核对滑面(带)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如实际情况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时,应将发现的异常及时向建设和设计单位报告,及时变更设计,实挖桩底高程应会同设计、勘查等单位现场确定。

(5)弃渣可用卷扬机吊起,吊斗的活门应有双套保险装置,吊出后应立即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挖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滑体的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坑内直接排水;当富水性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管泵降排水。

(6)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钢筋笼尽量在孔外预制成型,在孔内吊放坚筋并安装,孔内安装钢筋笼应考虑焊接时的通风排烟。坚筋的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机械套管连接,接头点需错开;钢筋的搭接处不得齐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带)处;孔内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强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7)桩芯混凝土灌注,符合下列要求:待浇注的桩孔应经检查合格;所准备的材料应满足单桩连续灌注;当孔底积水厚度不小于100 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距离为1~3 m;桩身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不留施工缝;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0.7 m时,应插入振动器捣密实一次;因为落差比较大,为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在浇筑过程中,必须采用串筒或者溜槽。出露地表的抗滑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养护,养护期在7 d以上。

(8)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班、每百立方米或每搅百盘取样应不少于一组,不足百立方米时,每班都应取。当孔内积水深度大于10 cm,但有条件排干时,应尽可能采取增大抽水能力或增加抽水设备等措施进行处理。当孔内积水难以排干时,应采用水下灌注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若桩壁渗水并有可能影响桩身混凝土质量时,灌注前宜采取下列措施:使用堵漏技术堵住渗水口。使用胶管、积水箱(桶),并配以小流量水泵排水。渗水面积大,则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堵位渗水。

抗滑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滑带的位置、厚度等各种施工和检查记录,对于发生的故障及其处理情况,应记录备案。

3.挡土板施工工序

挡土板采取跳槽开挖施工,防止全面开挖诱发边坡变形失稳;挡板施工工序:挡板钢筋预埋→护壁混凝土开凿→钢筋绑扎→支模→混凝土浇筑→卵石或碎石反滤层。

(1)挡土墙施工说明:

①挡板钢筋预埋:桩芯钢筋笼制作安装前,在护壁上预埋挡板钢筋,护壁混凝土开凿:在挡板开挖时,边开挖边开凿护壁混凝土,连同桩前护壁混凝土钢筋一同开凿。钢筋绑扎:挡板钢筋制与预埋钢筋搭接处采用搭接电弧焊,接头双面焊缝长度不小于200 mm。

②支模:待挡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采用钢模板支模。混凝土浇筑:现浇C30混凝土,挡土板钢筋保护层厚50 mm。挡板达到设计强度拆模后,在板后设0.5 m厚的卵石或碎石反滤层,顶部、底部各设计0.5 m厚的黏土层,采用0.6 m长的φ100 mm PVC导水管,把板后积水引至斜坡下。回填土应选择内摩擦角大、容重小的填料,优先选用砂砾石土,禁止用膨胀性土、高塑性土等不良地基土回填。回填压实系数要求不小于0.85。

③挡土墙墙身采用C20毛石混凝土,毛石粒径20~40 cm,含量体积比25%。单元段挡土墙施工应一次性完成,不得留施工缝。挡土墙基槽采用分段跳挖,开挖一段,砌筑、回填一段,严禁全段开挖。基础埋置深度:边坡高度不超过5.0 m时,基础埋深不小于1.0 m,边坡高度超过6.0 m时,基础埋深1.5 m。挡土墙不得以填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开挖后,施工方应及时通知业主、监理、设计四方同时到场验槽,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全部挡土墙施工。

④挡土墙基底横坡坡度超过1∶0.2时,基底应开挖成台阶状。沿墙长每隔10~20 m或与其他建(构)筑相接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20 m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土塞沥青麻筋或沥青板,塞入深度不得小于0.2 m。

⑤挡土墙泄水孔呈梅花形布置,泄水孔间距2.0 m,最下排泄水孔高出地面0.5 m。泄水孔采用直径100 mm的PVC管,泄水孔进口端采用渗流土工布包裹。挡土墙墙背设置厚度0.5 m的反滤层,反滤层采用砂卵石回填。墙背回填应选择内摩擦角大、容重小的填料,优先选用砂砾石土,禁止用膨胀性土、高塑性土等不良地基土回填。回填压实系数要求不小于0.94。

(2)施工安全要求: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先做好桩孔的支挡措施,以避免山体落石跌落孔中。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开挖深度超过16 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还要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桩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每日开工前必须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浓度超过10 m时,应配置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 m范围内。机动车辆通行应远离孔口。挖孔桩各孔内用电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 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 V以下的安全电压。

(3)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滑坡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适用于中间检查和竣(交)工验收。由专门的具有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咨询资质的单位,或业主认定的专家组对各阶段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滑坡防治工程应进行监理制。监理工作应由专门的具有地质灾害防治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担,负责检查、督促工程的施工。施工单位应在每道工序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自检和评定,自检合格后,监理工程师应参加验收,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不合格时,不允许进入下道施工工序。重要的中间工程和隐蔽工程检查应由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共同参加检查验收。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和评定,自检合格后,将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资料提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或承包单位组织当地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监理工程师、设计代表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验收文件应经过以上各方签字认可。工程验收应检查竣工档案、工程数量和质量,填写工程质量检查评定表,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工程检查项目由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允许偏差项目和竣工档案资料四角部分组成。保证项目应符合质量评定标准的规定。在该前提下根据其他项目的情况定质量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