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梳齿坝工程施工
测量放线→开挖基槽→验槽→基础施工→基础回填→主体施工→竣工验收,如图8.1所示。
1.测量放线
该梳齿坝位于原始泥石流冲沟内,采用一个测量放线小组(测量工程师2人,定桩划线2人),根据测量控制点坐标,准确放出坝体位置,特别是坝体欢迎挡方向也就是坝体中轴线一定要垂直与泥石流冲击方向。为便于施工控制,在坝体外设置一控制站(通过设计给定的控制点设置)。
2.基槽开挖
因为该坝体位置经过泥石流多次下割,已经裸露出基岩(花岗斑岩)。人工开挖,过于缓慢,不能保证进度要求。因为不能破坏生态,不能修建施工便道,机械不能到达施工区域。最后决定采用局部爆破点,最后形成面的方法施工。
图8.1 爆破石方工程工艺流程图
爆破作业做到统一指挥信号,信号使用事先取得书面批准的爆炸警告信号。人员撤离到安全距离外,不受有害气体冲击。其安全距离为距爆破工作面不少于200 m。所有动力及照明电路断开或改移到距爆破点不小于150 m的地点。施工放炮,由取得“安全技术合格证”的爆破工担任,严格防护距离和爆破警戒。放炮后10 min才准许人员进入工作面,经清除危石后方能继续施工。每日放炮时间及次数根据施工条件明确规定,装药离放炮时间不应过久。爆破前爆破人员严格检查爆破网络,确保一次起爆。遇到下列情况严禁装药爆破:工作面岩石破碎尚未支护;发现可能有高压水涌出地段。爆破后必须经过排烟,且其相距时间不少于15 min,并经过以下各项检查和妥善处理后,其他工作人员才准进入工作面。有无瞎炮及可疑现象,有瞎炮必须由原爆破人员按规定处理;有无残余炸药或雷管;顶板两帮有无松动石块;支护有无损坏与变形。装炮时严禁火种,严禁明火点炮,严禁装药与打眼同时进行。两端工作面接近贯通时,加强两端的联系与统一指挥。当两端工作面距离余留八倍循环进尺时,停止一端作业,并将人员机具撤走,在安全距离处设立警告标志。配备可靠的仪器,组织量测人员和资料分析人员,监测并记录每次爆破的震动情况及空气增压情况,调整爆破作业,使震速不超过允许值,并防止开挖失稳。
3.主体施工
(1)脚手架。
本工程外架采用双排扣件式钢管落地式脚手架,主要用于结构阶段的安全防护和提供操作平台。
搭设顺序为:做好搭设的准备工作→地基处理→放置纵向扫地杆→逐根树立立杆,随即与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或纵向扫地杆扣牢安装第一步大横杆→安装第一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杆→第三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抛撑(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牢,在装设两道联墙杆后方可拆除)→第三、四步大横杆和小横杆→设置联墙杆→接立杆→加设剪刀撑铺脚手板→绑护身栏杆和挡脚板→立挂安全网。
拆除顺序为:安全网→护身栏杆→挡脚板→脚手板→小横杆→大横杆→立杆联墙杆→纵向支撑。
脚手架的防护,悬挑式脚手架底部采用木夹板全封闭,架体与建筑物的空隙采用平网防护,脚手架外架立面采用密目式绿色安全网,水平方向作业层按结构进度满铺脚手板,由于架体较高,需加设防雷击措施,具体方法是:在主体底层选定四个转角,将转角处的结构钢筋与脚手架连接。
脚手架的验收,脚手架应由架子工严格按规范搭设,搭设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脚手架主要受力杆件材质应一致,严禁钢木混用。脚手架应分部、分段按施工进度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验收内容主要有: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用作模板的地坪、胎模等应平整光洁,不得产生影响构件质量裂缝、起砂或起鼓。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8.1的规定。
表8.1 预制构件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2)立模。
基础侧模采用木模、钢管和木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50 cm。模板在安装前必须打磨、并刷脱模剂。为保证浇筑过程中不出现位移、爆模等现象,采用对拉镙杆进行模板加固。模板支撑完毕后,在侧模上用红漆做好标高记号,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
采用通用化组合钢模,如用木模应在内侧加钉镀锌铁皮,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木材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选用,但木质不低于Ⅲ等材。制作木模板时,事先应熟悉图纸,核对各部尺寸,其类型应尽量统一,便于重复使用,但始终须保持表面平整、形状正确,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木模的接缝可做成平模或企口缝,当采用平缝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浆。安装模板时,须考虑浇筑混凝土的工作特点与浇筑的方法相适应,在必要的地方可以设置活板或天窗,以便于混凝土的灌注,振捣及模板内杂物的清扫。坝体模板一般由侧板、立挡、横挡、斜撑和水平组成。斜撑的下端需有垫板,垫板的固定,在泥地上用木桩,在混凝土上可用预埋件或筑临时水泥墩子。坝体较高所以采用对拉螺栓固定,或与斜撑结合使用,但斜撑与模板横带水平交角不宜大于45°。先弹出中心线和二边线,选择一边先装竖立挡、横挡及斜撑并钉侧板,在顶部用线锤吊直,拉线找平,撑牢钉实,待基面清理干净,在竖另一端模板。为保证墙体混凝土厚度,一般情况均加撑头或内撑。为便于拆模和混凝土表面整洁光滑,应在模板上涂刷隔离剂.施工中搭设的脚手架与模板不应发生联系。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模板工程施工的安全措施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严防倾覆。
拆除模板严禁在同一垂直面上操作。拆除时应膛片拆卸不得成片松动和拉倒。拆除平台、楼层板的底模时,应设临时支撑,防止大片模板附落伤人。严禁站在悬臂结构上面敲拆底模。已拆除的模板,支撑等应及时运走,并清除钉子,以防伤人。
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插入式振动器(采用70棒)捣实。浇筑时应水平分层进行,浇筑层厚度(系指捣实后的厚度)不宜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振捣棒距离模板的距离为25~30 cm,振捣棒棒距为40~50 cm,振捣时梅花状布置振捣棒的插棒位置,振捣棒应快插慢拔,并不得出现漏振、欠振和过振现象。振捣时不得碰撞模板和锚拉部件。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 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或发亮为度。当发现表面浮现水层,应立即设法排除,并须检查发生的原因或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浇筑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间断时间不宜超过45 min。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混凝土表面出现析水时,需采取措施予以清除,可采取酌量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等办法进行处理。已析出的浮水(清水)应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及时排除,但不得将水引向模板边缘或从模板缝隙中放出。
混凝土浇筑时,设置看模人员,发现漏浆及模板变形、跑模等现场时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并尽快组织人员进行加固抢修。对于危险地段或已出现滑坡的地段,浇筑片石混凝土挡墙时应在上方安排看守人员密切注视边坡,防止人员施工过程中出现危险。
混凝土施工时,技术人员要按照100 m3混凝土制作一组标养抗压试块、两组同条件试块,每增加100 m³增做一组试块,不足100 m3也应增作一组试块的规定制作试件。试模内表面应加以处理,除锈并涂刷脱模剂等,同时做好试块的养护工作。
严格按实验确定的配合比计量搅拌和C25混凝土。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模板变形,准确控制外形尺寸,并派专人在四周观摩,防止跑浆,暴模,以保持线形顺适。浇筑时如果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50 cm,大致水平,分层振捣。混凝土浇筑工作宜连续进行,一次浇完,并应在前层所浇的混凝土尚未初凝以前,即将此层混凝土浇筑捣实完毕。混凝土的最大间歇时间是根据水泥凝结时间、水灰比及水泥的硬化条件等情况而定,当缺乏资料难以确定时,可通过实验测定。若混凝土的间歇时间已经超过上述规定,而前层混凝土已开始凝结,此时应中断浇筑,但必须按施工缝处理,其方法如下:须待前层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一般达到2.5 MPa时方可进行;凿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并凿毛后用水冲洗干净;对垂直施工缝应刷一层水泥净浆,水平缝铺一层后1~2 cm的1∶2砂浆。为增加混凝土界面强度,代替凿毛处理的传统做法,可采用界面剂或ZV胶聚合物砂浆,则效果更佳。当浇注完毕后,挡墙表面要保证光滑、无通病,注意截面变化时的顺接,保证靠近路基侧线形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