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混凝土施工及养护阶段

2.3.2 混凝土施工及养护阶段

1.材料及主要机具

(1)水泥:水泥的品种、标号、厂别及牌号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告。

(2)砂:砂的粒径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砂中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级≥C30时,含泥量≤3%;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含泥量≤5%,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含泥量应≤3%。砂中泥块的含量(大于5 mm的纯泥),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其泥块含量应≤1%;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其泥块含量应≤2%,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其泥块含量应≤1%。砂应有试验报告单。

石子(碎石或卵石):石子的粒径、级配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1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15时,应≤25%。

(3)石子的含泥量(小于0.8 mm的尘屑、淤泥和黏土的总含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15时,应≤2%;当对混凝土有抗冻、抗渗要求时,应≤1%。石子的泥块含量(大于5 mm的纯泥):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应≤0.7%;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10时,应≤1%。石子应有试块报告单。

(4)水:宜采用饮用水。其他水,其水质必须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5)外加剂:所用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生产厂家及牌号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外加剂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使用说明,并应有有关指标的进场试验报告。国家规定要求认证的产品,还应有准用证件。外加剂必须有掺量试验。

(6)混合材料(上前主要是掺粉煤灰,也有掺其他混凝土材料的,如UEA膨胀剂、沸石粉等):所用混合材料的品种、生产厂家及牌号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混合材料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使用说明,并应有进场试验报告。混合材料还必须有掺量试验。

(7)主要机具:混凝土搅拌机宜优先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也可采用自落式搅拌机。计量设备一般采用磅秤或电子计量设备。水计量可采用流量计、时间继电器控制的流量计或水箱水位管标志计量器。上料设备有双轮手推车、铲车、装载机、砂石输料斗等,以及配套的其他设备。现场试验器具,如坍落度测试设备、试模等。

2.操作工艺

(1)作业条件:

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通知单,并将其转换为每盘实际使用的施工配合比,并公布于搅拌配料地点的标牌上。

所有原材料经检查,全部应符合配合比通知单所提出的要求。

搅拌机及其配套的设备应运转灵活、安全可靠。电源及配电系统符合要求,安全可靠。

所有计量器具必须有检定的有效期标识。地磅下面及周围的砂、石清理干净,计量器具灵敏可靠,并按施工配合比设专人定磅。

管理人员向作业班组进行配合比、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交底。

需浇筑混凝土的工程部位已办理隐检、预检手续、混凝土浇筑的申请单已经有关管理人员批准。

新下达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开盘鉴定的工作已进行并符合要求。

(2)基本工艺流程:

每台班开始前,对搅拌机及上料设备进行检查并试运转;对所用计量器具进行检查并定磅;校对施工配合比;对所用原材料的规格、品种、产地、牌号及质量进行检查,并与施工配合比进行核对;对砂、石的含水率进行检查,如有变化,及时通知试验人员调整用水量。一切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盘拌制混凝土。

(3)计量:

①砂、石计量:用手推车上料时,必须车车过磅,卸多补少。有贮料斗及配套的计量设备,采用自动或半自动上料时,需调整好斗门关闭的提前量,以保证计量准确。砂、石计量的允许偏差应≤±3%。

②水泥计量:搅拌时采用袋装水泥时,对每批进场的水泥应抽查10袋的重量,并计量每袋的平均实际重量。小于标定重量的要开袋补足,或以每袋的实际水泥重量为准,调整砂、石、水及其他材料用量,按配合比的比例重新确定每盘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搅拌时采用散装水泥的,应每盘精确计量。水泥计量的允许偏差应≤±2%。

③外加剂及混合料计量:对于粉状的外加剂和混合料,应按施工配合比每盘的用料,预先在外加剂和混合料存放的仓库中进行计量,并以小包装运到搅拌地点备用。液态外加剂要随用随搅拌,并用比重计检查其浓度,用量桶计量。外加剂、混合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2%。

④水计量:水必须盘盘计量,其允许偏差应≤±2%。

⑤上料:现场拌制混凝土,一般是计量好的原材料先汇集在上料斗中,经上料斗进入搅拌筒。水及液态外加剂经计量后,在往搅拌筒中进料的同时,直接进入搅拌筒。原材料汇集入上料斗的顺序如下:

当无外加剂、混合料时,依次进入上料斗的顺序为石子、水泥、砂。

当掺混合料时,其顺序为石子、水泥、混合料、砂。

当掺干粉状外加剂时,其顺序为石子、外加剂、水泥、砂或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外加剂。

(4)第一盘混凝土拌制的操作:

每次上班拌制第一盘混凝土时,先加水使搅拌筒空转数分钟,搅拌筒被充分湿润后,将剩余积水倒净。搅拌第一盘时,由于砂浆粘筒壁而损失,因此,石子的用量应按配合比减半。从第二盘开始,按给定的配合比投料。

(5)搅拌时间控制: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按。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s)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系指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开始卸料止的时间;当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冬期施工时搅拌时间应取常温搅拌时间的1.5倍。

出料:先少许出料,目测拌合物的外观质量,如目测合格方可出料。每盘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出尽。

(6)混凝土拌制的质量检查:检查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用量,每一个工作班至少两次。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不泌水、不离析。不符合要求时,应查找原因,及及时调整。在每一工作班内,当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影响有变动时(如下雨或原材料有变化),应及时检查。

(7)混凝土现场抽取试块。

按以下规定留置试块:

①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③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每一现浇楼层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④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按规定留置抗渗试块。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可根据技术交底的要求确定。为保证留置的试块有代表性,应在第三盘以后至搅拌结束前30 min之间取样。

质量标准: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质量检验标准水泥进场检验:检查产品合格证及复试报告(同一厂家、等级、品种、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200 t,散装≤500 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检查产品合格证及复试(按进厂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混凝土中氯化物、碱的总含量控制:检查原材料试验报告、氯化和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配合比设计: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

矿物掺合料质量及掺量:检查产品合格证和进场复试报告(按进厂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粗细骨料的质量:检查进场复试报告(按进厂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拌制混凝土用水:检查水质试验报告(同一水源检查不少于一次)。

开盘鉴定:检查开盘鉴定报告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依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检查含水率测试报告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每工作班检查一次)。

(8)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①混凝土强度等级及试件的取样和留置: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②混凝土抗渗及试件取样和留置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

③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复称(每工作班抽查不少于一次)。

④初凝时间控制 观察及检查施工记录(全数检查)。

⑤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观察和检查施工记录(全数检查)。

⑥后浇带的位置和浇筑 观察和检查施工记录(全数检查)。

⑦混凝土养护 观察和检查施工记录(全数检查)。

(9)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强度不均匀,强度离差大,是常发生的质量问题,更加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防止这一质量总是需要综合治理,除了在混凝土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外,在混凝土拌制阶段要特别注意。要控制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要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配料计量。

混凝土裂缝是常发生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原因很多。在拌制阶段,如果砂、石含泥量大、用水量大、使用过期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收缩裂缝。因此在拌制阶段,仍要严格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计量。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差,坍落度不符合要求。造成这类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水灰比影响最大;第二是石子的级配差,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第三是搅拌时间过短或太长等。解决的办法应从以上三方面着手。

冬期施工混凝土易发生冻害。解决的办法是认真执行冬施的有关规定,在拌制阶段注意骨料及水的加热温度,保证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要注意水泥、外加剂、混合料的存放保管。水泥应有水泥库,防止雨淋和受潮;出厂超过三个月的水泥应复试。外加剂、混合料要防止受潮和变质,要分规格、品种分别存放,以防止错用。

(10)质量问题:

①水泥出厂质量证明。

②水泥进场试验报告。

③外加剂出厂质量证明。

④外加剂进场试验报告及掺量试验报告。

⑤混合料出厂质量证明。

⑥混合料进场试验报告及掺量试验报告。

⑦砂子试验报告。

⑧石子试验报告。

⑨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⑩混凝土试块强度试压报告。

⑪混凝土强度评定记录。

⑫混凝土开盘鉴定。

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强化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力度,明确各责任人质量管理职责,认真记录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特编制施工管理制度。

混凝土浇筑准备、会签及调度

混凝土浇筑准备

每次混混凝土浇筑前24 h,由混凝土责任工长填写混凝土供货通知单,混凝土浇筑部位由质检员按照检验批部位提供给混凝土责任工长。混凝土责任工长按照检验批部位与施工图纸核对无误后,交技术负责人审核后方可报混凝土搅拌站。

(7)现场浇筑会签。

每次隐蔽验收完成后,由混凝土责任人填写混凝土浇筑会签表,并按照以下顺序会签:试验员→钢筋责任工长→模板责任工长→机电工长→安装责任工长→安全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各相关责任人在签字后履行相关职责。

(8)调度。

在完成会签后及时通知搅拌站供混凝土,同时安排和组织好现场劳动力及各项准备工作。

各部门、责任人职责:

①技术部。

项目技术部应该编制详尽的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以保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混凝土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应对混凝土责任工长进行交底,混凝土责任工长对现场工人交底,并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则以此为依据对本道工序进行检查、督促,从而使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质量控制。

②试验员。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图纸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核对,原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移交项目技术部留存,混凝土供货申请表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

试验员记录混凝土进场时间至入泵车时间,并按规定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检查。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试验员负责监督劳务队伍严禁向混凝土中加水。根据天气情况,由试验员与搅拌站联系,适当调整混凝土坍落度。

混凝土试块的取样制作与送检由试验员按方案进行,填写相关记录,同条件试块放置于所代表部位的结构实体处进行同条件养护。

③混凝土责任工长。

按照技术部门制定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交底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接泵管及泵管架子加固、铺设通道跳板)。

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责任工长组织劳务队伍,根据工程特点对各部位浇筑方式、方法向工人进行详细交底。负责监督劳务队伍严禁向混凝土中加水。

混凝土施工时,负责记录混凝土进场时间、混凝土入模时间、如泵管堵塞,要控制好接、拆泵管时间。避免将堵管离析的混凝土浇筑入模等导致的质量问题出现。

上一班管理人员与下一班管理人员进行交接时,要对本班施工情况、振捣、收面、施工人员变化情况进行交代。

对各施工段剪力墙、梁、板振捣人员的姓名、振捣具体部位及施工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同一部位(吊模部位)分两次振捣的人员姓名。

如需调整混凝土坍落度,必须由试验员决定,严禁私自调整混凝土坍落度。

加强旁站监督,不得脱岗,不得长时间离岗。

如出现严重漏振或混凝土养护不及时造成的质量事故,混凝土责任工长要承担相应质量管理责任。

模板拆除后跟踪检查混凝土构件是否有缺陷,如有缺陷不得擅自派人修补,必须通知技术部门协商解决。

④质检员。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跟踪检查混凝土振捣情况、楼面混凝土面平整度,督促劳务队伍对混凝土覆盖、湿水养护。

检查过程中,发现模板出现变形、胀模,及时通知相关工长、劳务队伍进行处理。

对负责混凝土施工管理人员的交、接班时混凝土浇筑部位要做详细记录。

对重要工序施工做好质量交底、过程中检查,落实施工方案要求。

随时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对各施工段剪力墙、梁、板振捣人员的姓名、振捣具体部位及施工时间进行详细记录。

(11)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措施:

①混凝土浇筑前做好混凝土标高控制点,清理模板上的杂物,特别是铁钉、扎丝等金属物,并冲洗模板上的铁锈及灰土,但不得有积水。

②剪力墙混凝土在浇筑前,根部应保证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浆厚度一般在5~10 cm。

③浇筑混凝土时,浇筑顺序按照施工方案要求由混凝土责任工长负责安排,要求劳务队伍用标高尺杆控制垂直分层浇筑厚度及水平振捣的移动间距,并派专人用铁锤敲打模板检查混凝土密实情况。要防止冷缝、漏振及过振的出现。

④控制剪力墙的混凝土的每次下料深度,严禁浇满后再进行振捣,要保证混凝土构件不能出现蜂窝、麻面,剪力墙烂根等现象。

⑤严格控制混凝土顶面标高,大面积板面标高控制点对角距离不大于4 m,收面时纵横拉线,特别是剪力墙根部周边、吊模模板下口和楼梯踏步面。

⑥在浇筑楼面混凝土时,在板面混凝土表面有充分水分的时候进行找平并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保证梁、板面混凝土水分不散失,收面不少于三遍平整度达到规定要求。

⑦混凝土养护应由混凝土责任工长督促劳务队伍派专人养护。梁、板混凝土养护不少于7昼夜,养护期间混凝土要保持湿润状态,剪力墙拆模后涂刷养护液。

⑧浇筑混凝土时,板面处剪力墙钢筋内侧混凝土应高于周围板面30 mm左右,并均匀撒上石子,并保证石子与混凝土黏结不小于粒径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