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排导槽工程施工
施工放线→沟槽开挖→验槽→排导槽施工→竣工验收。
1.施工放线
根据设计控制点,放出排导槽具体位置。
(1)土石方施工放线:包括平整场地的放线和自然地形的放线。平整场地的放线,即是施工范围的确定。地形的放线是野外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整个工程的骨架,它直接影响着工程治理区域,治理效果等,是其他要素的基底和依托。放线采用全站仪放线。
(2)构筑物放线:排导槽是泥石流治理工程的主要构成元素。放线时一定要按照施工图设计作业。
该排导槽位于原始泥石流冲沟内,基本以输排洪水与挟沙水为主,相对落差12 m,采用一个测量放线小组(测量工程师4人,定桩划线2人),采用TOPCO型全站仪N211D,激光经纬仪(JZ2)控制,检测轴线和垂直度;用1台水准仪(DZS3-1)型自动安平水准仪控制,检测水准点标高和平整度,标高的传递采用标准长钢尺和水准仪相结合进行。
测量工程师已事先熟悉控制点坐标,排导槽规划红线的间距符合现场施工要求,已算出排导槽各特征点与规划红线之间的距离尺寸并正确标注在施工总平面图上。
测量工程主要用一些零星、辅助材料,包括:白灰、木桩、铁钉、钢条、油漆、图纸、水、砂、石子、水泥等。
根据施工设计总平面布置图确定平面控制方案和施测精度,以设计部门指定的建筑红线桩,国家高程标准桩及现场放点进行现场轴线控制网和标高控制点的引测。根据排导槽平面形状的特点,利用给定现场放点定出主控轴线。定位放线时精确测出控制轴线网,并将标桩设在即便于观测又不易遭到破坏地方加以固定、保护。根据图纸算出各物特征点与红线控制(点)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放线数据。依据线控制的桩(点),确定并布设施工控制网。依据施工控制网,测设排导槽的主轴线。最后进行建筑物的细部放线。在施工放线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与设计要求进行,其精度应满足规范与设计的要求。控制好断面尺寸、槽底标高、深度与坡度,确保断面尺寸、深度与坡度满足设计要求。放线完成后,应组织设计,监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放线结果进行复核。
2.沟槽开挖
经过现场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挖掘机开挖与人工开挖结合”方案,采用挖掘机按照设计尺寸开挖出大概尺寸,再采用人工修正,最终达到设计开挖要求.按照设计要求,每开挖10 m,施工10 m。不能采用全开挖后施工,防止发生垮塌情况。在开挖过程中遇到大块石(花岗斑岩),采用挖掘机破碎。严禁爆破(该地质特殊性,如果爆破,会诱发排导槽两岸垮塌)。按照排导槽上部为矩形断面,宽4.00 m,侧墙高2.50 m,槽底按1∶0.16(桥涵段为1∶0.22)放坡做成“V”形,深0.32 m。基础厚0.50 m,基础埋深1.70 m;开挖完成后,组织设计,监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基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施工。
3.排导槽施工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排导槽10 m一段,采用整体浇筑。因为水沟常年流水,采取土坝挡水管道泄水的方法(在沟道上游挡水,然后采用管道分流,保证施工区域无流水)。
模板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使其能承受混凝土的浇筑和振幅的侧压力与振动力;表面光洁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质量;模板安装按设计图纸测量放样,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 MPa以上方可拆模,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拆模。
模板制作到结构简单,制作、拆装方便,周转次数高。钢模采用标准化的组合模板,组合模板的拼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模板技术规范》(GB 50214),各种螺栓连接件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木模在施工现场制作,木模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要平整、光滑,木模接缝采用平缝,在浇筑时采取夹薄海绵的办法防止漏浆,每班组开工前首先要进行模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施工。使用模板隔离剂应可靠有效,外露面混凝土模板的脱模剂采用同一品种,不得使用废机油等油料,不得污染钢筋及混凝土的施工缝处。
混凝土施工前进行上道工序交接检验,对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进行复检,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模板内杂物和钢筋上油污应清净,板缝应堵严,木模板应湿润但不得积水。在地基和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先清除淤泥和杂物,应有排水措施。
混凝土严格按照质量检测站给的配比施工(水泥∶砂∶石∶水=356∶718∶1 123∶203),原材料每盘称量偏差:水泥和外加掺合料的允许偏差应为±2%,砂子和石子的重量允许偏差为±3%,外加剂的允许偏差应为±2%。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检验混凝土坍落度:基础、地面等大体积结构坍落度为10~30 mm。
搅拌混凝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才能使混凝土均匀,颜色一致。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从全部材料入筒算起。出料量小于250 L强制式搅拌机60 s以上,自落式90 s以上;出料量250~500 L,坍落度≤30 mm时强制式90 s,自落式120 s。浇筑混凝土连续进行,每浇筑50 cm厚,采用振动棒捣实。必须间歇时尽量缩短时间并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至浇筑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超过规定时间时应留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后12 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不得少于7昼夜。干硬性混凝土或气温较高、湿度较低时,应浇筑混凝土后立即养护,在初始三昼夜中,白天每3 h一次,夜间二次,以后养护期为每昼夜三次,并保持覆盖物湿润。可根据构件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养护方法:湿土、湿砂覆盖注蓄水或养护剂养护混凝土。养护不少于14天。
每10 m取混凝土试压块3组(排导槽堤身一边一组,槽底一组)委托测试中心进行测试鉴定。
人工依据伸缩缝槽位线进行切缝,在切缝过程中要保证切缝机按预先放好的线位切割,同时切缝深度要保证便于沥青混合料的凿除且不破坏成品。人工进行伸缩缝预留槽内杂物的清理,必要时可使用风镐。为了防止污染已铺筑完的油面,路上机具下均须采取垫护措施,同时预留槽两侧铺垫彩条布,用来盛放预留槽内杂物。伸缩缝预留槽清理完成后,立即将现场打扫干净,并用水车冲洗预留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