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钢筋的加工、绑扎与安装
1.钢筋加工
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下料剪切、接长、弯曲等工作。
钢筋调直可采用冷拉的方法,若冷拉只是为了调直,而不是为了提高钢筋的强度,则冷拉率可采用0.7%~1%,或拉到钢筋表面的氧化铁皮开始剥落时为止。除冷拉的调直方法外,粗钢筋还可采用锤直或扳直的方法。φ4~φ14的钢筋可采用调直机进行调直。经冷拉或机械调直的钢筋,一般不必再行除锈,但如保管不良,产生鳞片状锈蚀时,则应进行除锈。除锈可采用钢丝刷或机动钢丝刷,或在沙堆中往复拉擦,或喷砂除锈,要求较高时还可采用酸洗除锈。钢筋下料时须按下料长度剪切。钢筋剪切可采用钢筋剪切机或手动剪切器。手动剪切器一般只用于小于φ12的钢筋,钢筋剪切机可切断小于φ40的钢筋。大于φ40的钢筋需用氧-乙炔焰或电弧割切。
钢筋下料之后,应按弯曲设备的特点及工地习惯,进行划线,以便将钢筋准确地加工成所规定的(外包)尺寸。钢筋弯曲宜采用弯曲机,弯曲机可弯φ6~φ40的钢筋。大于φ25的钢筋当无弯曲机时也可采用扳钩弯曲。为了提高工效,工地常自制多头弯曲机(一个电动机带动几个钢筋弯曲盘)以弯曲细钢筋。受力钢筋弯曲后,顺长度方向全长尺寸允许偏差不应超过±10 mm,弯起位置允许偏差不应超过±20 mm。
2.钢筋绑扎、安装
钢筋加工后,进行绑扎、安装。
钢筋的接长、钢筋骨架或钢筋网的成型应优先采用焊接,如不可能采用焊接(如缺乏电焊机或焊机功率不够)或骨架过重过大不便于运输安装时,可采用绑扎的方法。钢筋绑扎一般采用20~22号铁丝。铁丝过硬时,可经退火处理。绑扎时应注意钢筋位置是否准确,绑扎是否牢固,搭接长度及绑扎点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在同一截面内,绑扎接头的钢筋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百分比,在受压区中不得超过 50%,在受拉区或拉压不明的区中,不得超过 25%。不在同一截面中的绑扎接头,中距不得超过搭接长度。绑扎接头与钢筋弯曲处相距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也不得放在最大弯矩处。
钢筋网外围两行钢筋交点应每点扎牢,除双向都配主筋的钢筋网之外,其中间部分可每隔一点扎一点使成梅花形。柱或梁中箍筋转角与主筋的交点应每点扎牢,但箍筋平直部分与主筋的交点则可隔点扎成梅花形。柱角竖向钢筋的弯钩应放在柱模内角的等分线上,其他竖筋的弯钩则应与柱模垂直。如柱截面较小,为避免震动器碰到钢筋,弯钩可放偏一些,但与模板所成角度不应小于15°。钢筋安装或现场绑扎应与模板安装配合,柱钢筋现场绑扎时,一般在模板安装前进行,柱钢筋采用预制安装时,可先安装钢筋骨架,然后安柱模。或先安三面模板,待钢筋骨架安装后,再钉第四面模板。梁的钢筋一般在梁模安装好后,再安装或绑扎。当梁断面高度较大(大于600 mm)或跨度较大、钢筋较密的大梁,可留一面侧模,待钢筋绑扎(或安装)完后再钉。楼板钢筋绑扎应在楼板模板安装后进行,并应按设计先划线,然后摆料、绑扎。
钢筋在混凝土中应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一般指主筋外表面到构件外表面的厚度)。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或规范确定。工地常用预制水泥砂浆垫块垫在钢筋与模板间,以控制保护层厚度。垫块应布置成梅花形,其相互间距不大于1 m。上下双层钢筋之间的尺寸可绑扎短钢筋或垫预制块来控制。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在灌筑混凝土前应对钢筋及预埋件进行验收,并记好隐蔽工程记录,以便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