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池混凝土防水性的措施

1.提高水池混凝土防水性的措施

水池经常贮存水体埋于地下或半地下,一般承受较大水压和土压,因此,除须满足结构强度外,应保证它的防水性能,以及在长期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水密性、耐蚀性、抗冻性等耐久性能。

浇筑水池结构的混凝土常采用外加剂防水混凝土和普通防水混凝土,以提高防水性能。外加剂防水混凝土是指用掺入适量外加剂方法,改善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以增加密实性来提高抗渗性的混凝土。

普通防水混凝土就是在普通混凝土骨料级配的基础上,以调整和控制配合比的方法,提高自身密实度和抗渗性的一种混凝土。由于普通混凝土是非匀质性材料,内部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以及彼此连通的孔隙。孔隙和裂缝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因素,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就要提高其密实性,控制孔隙,减少裂缝。普通防水混凝土是一种富砂浆混凝土,强调水泥砂浆的密实性,使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砂浆能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良好的砂浆包裹层,将粗骨料充分隔开,混凝土硬化后,密实度高的水泥砂浆不仅起着填充和黏结粗骨料的作用,并切断混凝土内部沿石子表面形成的连通毛细渗水通道,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可见,普通防水混凝土具有实用、经济、施工简便的优点。

研究和实践表明,采用普通防水混凝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在施工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选择合适的配合比。应合理选择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的各项技术参数,并须通过试配求得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①水灰比。水灰比值的选择,应以保证混凝土抗渗性和与之相适应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操作为原则,水灰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实践表明,当水灰比大于0.6时,抗渗和抗冻性将明显下降。一般以0.5~0.6较为适宜。

②水泥用量。水灰比选定后,水泥用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中水泥砂浆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砂率已定条件下,如水泥用量过小,不仅使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差,而且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孔隙,从而降低密实度。一般防水混凝土水泥用量以不小于320 kg/m³为宜,水泥标号也不宜低于425号。

③砂率。防水混凝土的砂率以35%~40%为宜。

④灰砂比。对于富砂浆的普通防水混凝土i灰砂比表示水泥砂浆的浓度,水泥包裹砂粒的情况,是衡量填充石子空隙的水泥砂浆质量的指标。灰砂比大小与抗渗性直接有关,根据经验,灰砂比应在1∶2~1∶2.5的范围为宜。.

⑤坍落度。在选定水灰比和砂率后,应控制坍落度。一般防水混凝土的坍落度以3~5 cm为宜。坍落度过大,易使混凝土拌合物产生泌水,泌水通遣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毛细孔道,使抗渗性下降。为了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和易性,可掺入适量外加剂。

(2)改善施工条件,精心组织施工。

普通防水混凝土水池结构的优劣,还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施工中的各主要工序,如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都应严格遵守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规定组织实施。混凝土搅拌: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抨时间比普通混凝土略长,一般不应少于120 s,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充分均匀。

混凝土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漏浆和产生离析现象,常温下应在半小时内运至浇筑地点,并及时进行浇灌。在运距远或气温较高时,可掺入适量缓凝剂。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浇筑前,检查模板是否严密并用水湿润。如混凝土拌合物发生显著泌水离析现象,应加入适量的原水灰比的水泥浆复拌均匀,方可浇灌。浇筑时应采用串筒、溜槽,以防发生混凝土拌合物中粗骨料堆积现象。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40 cm,相邻两层浇筑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 h,夏季可适当缩短。防水混凝土应尽量采用连续浇筑方式,对于因结构复杂、工艺构造要求或体积庞大受施工条件限制的池类结构,而须间歇浇筑作业时,应选择合理部位设置施工缝混凝土的振捣应采用机械振捣,不应采用人工振捣。机械振捣能产生振幅不大,频率较高的振动,使骨料间摩擦力降低,增加水泥砂浆的流动性,骨料能更充分被砂浆所包裹,同时挤出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气泡,以利增强密实性。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达到终凝(一般为4~6 h)即应覆盖,浇水湿润养护不应少于14 d。防水混凝土的养护对其抗渗性能影响极大,在湿润条件下,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缓慢,可使水泥充分水化,其生成物将毛细孔堵塞,使水泥石结晶致密,特别是养护的前14 d,水泥硬化快,强度增长几乎可达28 d标准强度的80%。由于对防水混凝土的养护要求较严,故不宜过早拆除模、板。拆模时应使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15 °C,以防产生裂缝。

此外,为了确保水池的防水性良好,可在结构表面喷涂防护层或按重量比为1∶2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粉)抹面。为防止地下水渗透,亦可增加沥青防水层。

(3)做好施工排水工作。

在有地下水地区修建水池结构工程,必须作好排水工作,以保证地基土壤不被扰动,使水池不因地基沉陷而发生裂缝。施工排水须在整个施工期间不间断进行,防止因地下水上升而发生水池底板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