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上午八点是指挥所与飞行员进行指挥协同的规定时间。
八点整,战斗值班室与指挥所间的直达线电话铃声准时响起。我和丁教官已经提前来到战术研究室的台桌前,摊开地图,准备接受指挥所的电话指令。
今天的协同内容与往日不同,不再是常规的出航、返航,天气变坏时穿云下降方法等内容,而是一次未知条件下的对抗空战。指挥所引导员介绍说,据侦察到的可靠情报,有两架敌机将于今天某时偷袭我方机场,敌机飞行高度、来袭方向和具体时间不明,上级命令“老虎团”适时出动两架值班飞机于距机场一百五十千米外围拦截,破坏敌方来袭行动,力争将其歼灭在途中。战区指挥所明确规定,此次对抗空战不使用超视距导弹攻击,不使用机载和地面电子干扰设备,目的是锻炼双方飞行员在指挥所引导下搜索发现目标、近距空战的能力。很显然,这是一次由幕前和幕后两套指挥班子分别指挥的一次对抗性战斗行动,总导演是战区指挥所。这种未知条件下的对抗空战,不仅检验敌我双方飞行员的技术和战术水平,也检验幕前、幕后指挥班子的判断能力与指挥作战能力。我和丁教官的拦截编队由指挥所的幕前指挥班子指挥,而来袭的敌机则由幕后指挥班子指挥。
我俩认真记录着幕前指挥所下达的每一条战斗指令。指挥所设想了三套拦截方案:一是敌机从山区方向中、高空来袭;二是敌机从陆地较平坦地带低空来袭;三是敌机从海上超低空来袭。指挥所的判断是,考虑到第一种方案敌机飞行高度较高,极易被我方雷达发现目标,过早暴露行动意图,不太可能被敌人选择;第三种方案从海上来袭,虽然超低空飞行隐蔽性强,但海上长途奔袭风险系数太大,敌机也不大可能选择;而第二种方案即低空从陆地平坦地带来袭,既有利于敌机隐蔽,又避免了途中崇山峻岭或海上低云对飞行带来的影响,所以,指挥所的作战决策是:在陆地平缓地带设置拦截区域,歼敌于来袭途中。
经过反复研究,指挥所下达具体命令:我们双机起飞后,以中高度出航,到达拦截区域后再下降高度到五百米至一千米,如果地面引导雷达能“看到”我机,则以雷达引导为主;如因距离远或受盲区影响“看不到”我机,则以游弋巡逻的方式自主发现敌机。我和丁教官按照指挥所给定的四个坐标迅速进行地图作业,很快便画出了像一块橡皮大小的拦截空域。这是一个距机场一百五十千米的长方形框子,正好位于山区和海岸线之间的平缓地带。如果敌机从我们设定的拦截空域穿过,航迹和空域边界线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字。我和丁教官相视一笑,各自在心中猜想这个“中”字有什么寓意,是“中埋伏”的“中”吗?
我和丁教官按照指挥所意图进一步细化协同战术动作。丁教官指着地图说:“如果我们搜索发现敌机比较早,我从尾后接敌攻击,你在侧上方掩护;如果发现敌机晚,我们就采取双机大角度拦射的方法同时攻击。”我问:“如果敌机提前发现我们攻击的意图怎么办?”丁教官果断地说:“那就冲向敌机,近距离格斗!”
敌机果真会从指挥所设想的方向来袭吗?我们无法知道幕后指挥班子究竟在做何打算。丁教官思忖了片刻,突然问我:“如果我们在拦截空域发现不了敌机怎么办?”我说:“一切听从指挥所的指挥,发现不了敌机,我们就按命令返航呗!”丁教官瞪了我一眼:“飞行员又不是机器人,不能只知道按指令完成机械动作,要开动脑筋,根据实际敌情,主动寻找战机,去完成任务!”然后,我们继续分析,如果敌机飞行员是两位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老飞”,他们冒险从海上绕道以超低空的方式袭击我方机场,我们在拦截空域守株待兔不就扑空了吗?而飞机在海上超低空飞行,我方雷达是很难提前发现目标的。“这么复杂啊,那该怎么办?”我心里顿时没了主意。丁教官想了想,抓过向量尺又在海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的拦截空域,说:“若在陆地拦截空域超过预定时间五分钟仍未发现敌机,我们就主动分开行动!我快速飞至海上空域搜索拦截可能来袭敌机,你继续留在原空域搜索。谁先发现敌机都要及时报告,主动进入攻击,后机进行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