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80年代小说作品中的国企领导者形象
【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工业题材的小说中,国企领导者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形象。国企领导者形象有诸多共同的时代特点,他们的精神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工业题材文学的品格。工业题材小说凝聚着作家浓郁的理想追求和英雄情结。80年代充满着民族国家想象的氛围和语境,激发和建构了作家强烈的身份意识,作家往往以“大我”的、公共的视角进行叙事,同时容易忽视个人的、独立的目光审视,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作品的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蕴。
【关键词】80年代 工业题材小说 国企领导者
20世纪80年代,文坛上以写工业题材为主的小说一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题材文学也常常被命名为“改革文学”(也有人以此命名一部分涉及农村改革问题的作品)。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乃至再稍后一些出现的“寻根文学”等,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过去故事的叙述上,“改革文学”却一时成了难得的关于现实题材的写作,扭转了文坛上单纯的写作格局,使新时期文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写作走向和态势,这种文学写作自然就体现出了其应有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当然,这类题材创作也有许多需要总结和反思之处。为便于说明,也限于篇幅,本文拟从工业题材这类小说在塑造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领导者形象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国企领导者是这一时期这类小说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形象,绝大多数作品都描写了这类人物。这类人物是工业题材小说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工业题材文学的品质和风格。当然,这里的国企领导者形象主要指的是男性企业家,因为80年代的工业题材文学中,除了雪珂的《女人的力量》、张晓东的《内应力》等极少数中短篇小说,很难寻找到女厂长、女企业家的踪影。
“国有企业”之前称为“国营企业”。1979年版的《辞海》对“国营企业”的解释是:“指国家经营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营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的生产和经营直接服从国家统一计划的领导,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规律支配。中国有中央直属的中央国营企业和各级地方直属的地方国营企业。”[1]中国正式称“国营企业”为“国有企业”开始于1993年3月。当时中共中央在向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建议将“国营企业”改称为“国有企业”。因为都是国家所有,因此,“国营企业”“国有企业”都可简称为“国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到中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国企在中国的工业领域一直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和“霸主”地位。所以我们在此所说的工业、工厂、企业等概念,其实往往指的是国企,而且是前一种的“国营企业”,那种直接掌管在政府手里的企业。显而易见,80年代的工业题材文学就有了极其特殊的内涵和品质,这些内涵和品质与其中塑造出的国企领导者形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