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邨:《燕山夜话》(合集,北京出版社1979年4月新1版)
《燕山夜话》,米黄色的封面,衬底是花草图案,上面是手写的隶书“燕山夜话”四个字,下面是作者的名字,紧跟是一个红色的刻印。整个封面,文雅又大气。翻开书,是一张黑白照片:邓拓同志一九五八年在北京。他穿着中山装,一个口袋插着钢笔,面孔有些消瘦,照片印刷得有些黑乎乎,更显得这个人脸上有些沧桑感。我当时对邓拓后来的遭遇知之甚少,直觉上感到他一脸苦相。
这书是小学三四年级(1983年、1984年间)时,父亲送给我的,不清楚他是什么时候买的,封底上盖的印章是“庄河购书纪念”。父亲一起给我的还有《陈毅诗词选集》《沫若诗词选》。正像前面所说,我可读的书并不多,拿到什么书都会从头读到尾,当时,这部《燕山夜话》给我印象尤深。这并不是一部太适合小学生读的书,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我都弄不懂,比如邓拓怎么又叫“马南邨”,为什么“邨”不写作“村”?书前有一篇丁一岚写的《不单是为了纪念——写在〈燕山夜话〉再版的时候》中提到的:“邓拓同志是万恶的林彪、‘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从那时起,揭开了这个革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这又是什么意思?我应当问过父亲,他的回答我已记不清楚,只记得,邓拓曾是全国人民批判的对象,一多半人根本没读过这本书,但是大家都在念这个顺口溜:“邓拓吴晗廖沫沙,反革命有他仨儿。”对这些事情,我也并非一无所知,别忘了,我看过一大堆《红旗》杂志。我还看过刚刚出版的《邓小平文选》,这是爷爷领的党员材料,里面有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谈话,对于那个特殊岁月里发生的事情,邓小平都有论断。我看这些书时,风雨早已过去,我是在朗朗晴空下悠闲阅读。这不是修辞,而是实景。我家房后有一片地,拔了的地瓜秧子,砍倒的玉米秸子都堆在地里,我躺在那上面,拿着《邓小平文选》似懂非懂地浏览历史风云。秋天,北方的阳光十分和暖,湛蓝的天空下,白白的云朵亲切又厚絮,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历史的严酷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知半解的知识。
《燕山夜话》,当年是“反党黑话”,换一个时空阅读,我不但找不到任何“反动”之处,反而把它当作少年时代的励志书。第一篇《生命的三分之一》就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第5页)我当时很喜欢这样的话,也常常为不能约束住自己而有一种“虚度年华”的自责。那时候读书学习,一时兴起,热情洋溢,两天过后,又丢在一旁,很多计划都半途而废,对此,我十分苦恼。看邓拓的文章,引明代学者吴梦祥的话,讲读书学习,没有什么“秘诀”,不过专心致志,不出门户,痛下功夫而已。“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不要秘诀的秘诀》,第29页)这是当头一瓢凉水,让我警醒、自诫。他的《新的“三上文章”》又提示我,该怎么抓紧时间学习;《“半部论语”》则让我明白,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
在方法之外,这书里还有很多知识、情趣,也让我受益。那时,男女老少都喜欢听评书,收音机、电视里,刘兰芳、田连元等人讲个不停,《杨家将》是经典书目,《燕山夜话》中《两座庙的兴废》中讲到历史上的“老令公”杨业以及他儿子杨延昭。武侠小说,我没有读过,可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断断续续看了不少。想不到《射雕英雄传》里的道长丘处机也实有其人,还被成吉思汗委任为“掌管天下道教”的要角。(《谈“养生学”》)小学生很爱穷根究底,邓拓满足了我的这个兴趣。除夕古人是如何守岁、怎么饮“屠苏”,在过年的时候读一读,向往一下古代生活,也让我见识大增。(《守岁饮屠苏》)《燕山夜话》俨如一部历史文化的小百科,我经常拿它查一点什么,随便翻开哪一篇都读得津津有味。
常看到有人回忆,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遇到怎样的“名师”或“高人”指点,让他醍醐灌顶,直抵大道。在乡间,能识文断句就是高人了,大多数人家,别说书,除了月份牌,连个纸片都找不到,谁肯指点我呢?这时候,《燕山夜话》这样的书带给一个少年的帮助和力量就不可低估。它讲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即便是常识,对于一个在蒙昧中寻找道路的人,也需要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在以后求学的道路上,通过书本向前贤“请教”,是我最根本的学习方法。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读书苦乐》,《杂写与杂忆》第28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我从未因为不是什么世代书香、名门学府出身而自卑,只要有书,站在我身后的就是那些代表着人类文明顶峰的大师,还有谁能比他们更给我底气?
20世纪80年代初,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与《燕山夜话》相遇,现在想来,大有象征意义。书的前面有邓拓手书的《合集》自序,最后一段颇有豪情,也让一颗少年的心跃动不已:
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